关于加快推进我市九大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调研报告

来源: 湖北慈善公益网 2018-10-15

  为了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的要求,市政协将“推进儋州市九大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2017年重点协商课题,由市政协主席谢雄峰牵头,市政协组织12个专题调研组对我市九大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先后听取了市农委、海洋与渔业局、畜牧局、农技中心、商务局、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有关部门的情况,召开多次座谈会,实地考察了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基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进行专题协商。综合常委们的意见,形成综合性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产品品牌创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持续打造“儋州粽子”等“九大农产品”品牌。目前,已形成了儋州粽子、儋州红鱼、海头地瓜、儋州香芋、儋州蜜柚、儋州黄皮、光村沙虫、儋州跑海鸭蛋、儋州绿壳鸡蛋等优势产品。2016年,全市农产品销售总额约8亿元,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4.6%,产品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趋势明显,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到2016年底,全市种植蜜柚8500亩、黄皮3800亩,香芋、海头地瓜8000亩,木瓜高峰期4500亩,今年初种植面积1200亩,跑海鸭28万只,绿壳蛋鸡15万只。全市已形成跑海鸭蛋、儋州红鱼、儋州粽子为主的农产品初级加工体系,已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1个、农产品商标50个,认定无公害产地5个和无公害产品6个,改变了儋州市农产品无品牌商标的状况。农产品销售除线下销售外,还在121个儋州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销售。


  二、存在问题


  由于我市九大农产品品牌建设刚起步,基础差,认识上有差距,农产品创建还处于“低、小、散”的局面,竞争无序,规范不够,短期行为较为普遍,总体竞争力还不强。具体体现在:

  (一)品牌认识仍处于较低水平。品牌宣传推介的深度广度不够,全社会的品牌认识仍需提高。部分生产经营业主和农户缺乏战略眼光和长远谋划,注重眼前利益,抱有投机心理,品牌创建保护意识不强,对提高品牌形象和打造知名品牌缺乏主动性,没有成为自觉行动。大多数农户认为创品牌与己无关,质量品牌观念淡薄。

  (二)品牌创建存在薄弱环节。一是规模化经营水平低。多数农产品生产规模小,产量低,没有相对稳定的产量和供应能力,满足不了本地及周边市场需求,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目前,我市九大农产品品牌中,仅有粽子、蜜柚、海头地瓜和红鱼干、跑海鸭蛋、绿壳鸡蛋等产品有小规模的生产经营,其他产品均是分散零星生产种养,在农产品销售中,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和销售率较低;二是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标准还不够完善,还没有统一标准,有的虽有标准,但没有严格标准执行。如粽子在生产环节上,存在用料不一,蒸煮过程要求不一,在包装上具备机械无菌真空包装等基本完善的半机械化生产的行业仅占4%,95%以上的生产经营靠土办法包装。红鱼加工除创华、珠联和海明洋等3家企业按标准生产外,大部分以家庭小作坊加工,产品的腌制、日晒时间没有统一标准,产品包装以裸装为主,跑海鸭蛋、绿壳鸡蛋的饲养没有标准,导致品质难以保证;标准化技术应用不广,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建设慢,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缓慢;三是市场化建设缓慢。目前,全市没有综合性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产地市场缺乏统一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和交易方式落后,周边市场拓展不够,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农产品销售总体上还处于卖方市场阶段,由生产经营者自行销售,商品化率较低;市场准入机制尚未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管难度大,难以体现优质优价;四是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还处于发展阶段,除温氏集团外,真正意义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实力不强,规模不大;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较为松散,仅仅是简单的发放种苗与收购关系,在生产、管理、服务、加工销售等环节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企业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弱;五是农产品加工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全市农产品多数为卖鲜品或从事初级半成品加工,结构功能单一,产品链条不长,市场竞争力差。此外,农产品营销组织网络不健全,缺乏经纪人队伍,通过网络或农电商销售不多,难以有效组织我市农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

  (三)品牌创建保障不够有力。一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创建、培育、扶持农产品品牌的政策还不够稳定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存在扶持力度不够,重点不突出,扶持效应不明显等问题;社会工商资本投入范围不广,总量不大,目前主要局限于粽子等少数农产品生产加工;信贷支持力度不够,贷款担保等制约因素较多,农业企业融资艰难,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的传统格局仍未改变,抗风险能力弱、农业保险未推行;二是农技保障不够有力。我市务农队伍年龄老化、文化水平较低、信息不灵,思想观念落后,导致盲目引种、滥用化肥农药、管理落后等问题较为普遍;各级农技组织网络不健全,村级农技队伍几乎瘫痪,镇农技队伍存在人员缺额,年龄老化,知识退化,作用弱化等问题。市级农技队伍也存在青黄不接,技术指导推广不力等问题,满足不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农业企业科技开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对投入研发新品种、新技术的科研经费少,缺乏系统性造育筛选,引种试验保障机制,加之农户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掌握能力较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较为缓慢;三是土地制约明显。农村土地分散到千家万户,难以有效整合,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还不健全,不利于农产品基地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存在传统经营无效益、集约经营无资源的两难境地。

  (四)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农产品品牌建设涉及各个方面和多个部门,协调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各部门协调配合不够,各自为战,还未有效形成整体合力。一方面,服务不到位,有关方面重品牌申报,轻培育保护;重收费轻管理、轻服务指导的现象仍然存在。另一方面,执法监管没有形成合力,产品质量监管、经营秩序规范等缺乏有效措施,导致农产品质量问题隐忧,一些经营者受利益驱使,生产经营销售环节中唯利是图,品种杂,乱、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我市农产品品牌的整体形象。


  三、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创建的建议


  为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落实省委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做精做优热带特色农业”的要求和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把儋州打造成热带特色高效农业高地”的要求,我市应围绕农业供给结构性改革的总体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我市九大农产品品牌建设,进一步增强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品牌形象,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统一思想,切实加强创建农产品品牌的领导。建设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基地是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海南特色王牌产业的需要,也是我市“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战略目标,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美好新儋州的现实需要。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深刻领会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各方面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努力形成全社会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良好氛围。市委、市政府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副市长为副组长,建立以农委牵头,商务、工商、质监等市有关部门、各镇任成员单位的农产品品牌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统筹全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领导、协调、督查、考评工作。各镇和有关部门要把农产品牌创建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明确发展目标,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具体措施,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协调会研究品牌建设工作。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密切协作配合,构建“政府推进、部门联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社会促动”的良好性互动格局,共同推进我市九大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

  (二)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深化适度规模经营。要按市政府确定的推进九大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要求,根据我市农业资源、农业环境、种养习惯、土壤成分、产品加工、劳动力和交通等综合条件,充分利用农业区划成果,实行特色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以推进要素集约,资源集聚,技术集成为重点,抓好生产规划,明确重点产业导向,认真规划建设一批种植养殖标准化示范园区,形成产业带,发挥产业聚集效益。如在排浦、木棠、海头、光村、新州、白马井、峨蔓等沿海镇创建跑海鸭蛋品牌产业带;在新州、白马井等镇创建红鱼干品牌产业带;在那大、王五、中和等镇创建粽子品牌产业带;在大成、雅星、那大、南丰、兰洋等镇创建黄皮、蜜柚品牌产业带;二是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要根据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生产需要,及时制订修改、完善、提升现有九大农产品品牌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等地方标准,加快完善农业投入品管理、产品分等分级、产地准出和质量追塑、贮藏运输、包装标准等方面的标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标准体系,实行全程品质控制。编制通俗易懂的生产技术规程,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争取到2020年,建立起既符合我省我市实际,又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标准体系,实现农业标准体系全覆盖;三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重视农产品。加工技术融合应用,在热带特色果蔬加工中应用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方向发展,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对儋州黄皮等不耐贮藏运输的产品,引进广东云浮、汕头等市的精深加工技术,生产黄皮果哺、黄皮、保健饮料等产品,增加黄皮产品的附加值。四是加快市场体系建设。要研究规划布局,尽快建设具有一定规模、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农产品中心交易市场,合理规划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要实施农产品走出去战略,运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农产品品牌的公益性宣传,利用各种展会、购物节等载体对儋州农产品品牌进行推介。开展“农产品品牌节”活动,建立农产品品牌信息服务管理平台,依托国家及省农产品信息服务管理平台,以我市农产品品牌数据库为基础,建立儋州农产品品牌网,“儋农品牌”微信公众号,“儋州农产品品牌”APP,农产品品牌信息查询、展示、推介等功能,加快品牌的传播推广。以品牌为载体,将分散的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及千家万户联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利用“电商网+品牌农业”的新型营销模式,鼓励规模型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开展网上营销,为本地产品进入农贸市场、现代超市和互联网、电商平台创造有利条件,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率;四是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资金雄厚、技术成熟、管理规范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指导本地农业企业完善法人管理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经营模式,培育本地龙头企业。对自身有一定融资能力但规模偏小的企业,应引导其做强做大,扩大市场份额;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极具成长潜力的企业,协助其解决资金困难,提高融资能力,发挥企业带头示范作用;五是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健全内部规范管理机制,规范运行秩序,倡导形成紧密型利益联结体,努力培育一批示范性农业专业合作社;鼓励、支持建立粽子、黄皮、红鱼干等九大农产品主导产业的区域性农产品行业协会;六是培育营销主体。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是农产品营销主体和核心。要培育扶持有较强生产加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的农产品品牌营销主体,围绕品牌产品,通过基地、订单、股份合作等途径,鼓励企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建立起更加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关系;七是积极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结合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把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农业观光休闲游结合起来,对一些靠近旅游景点和线路的品牌农业示范基地,市政府要规划扶持建设热带高效农业观光园,让城乡游客观光休闲旅游,体验农产品的采摘、品尝乐趣。同时,把产品制成礼品,让游客在产地直接购买,以此扩大品牌产品的宣传和销售。

  (三)着力破解要素制约,切实增强保障能力。一是加大政策扶持。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完善政策体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市政府建立农产品品牌奖励机制,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可以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获得国家、省级、市级奖励的农产品、品牌培育,农产品销售有重大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奖励。加大市财政支农力度,发挥财政支农资金最有效作用,突出重点、及时兑现,切实提高扶持水平,特别是对农产品展销建设,展销洽淡,异地品牌产品推介,经纪人培训,创建示范基地等给予补助,在项目扶持上给予倾斜。不断拓宽农业融资渠道,采取有效激励措施,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加大信贷支农力度,研究解决贷款担保难等实际问题,满足涉农贷款需求;努力争取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有效缓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二是强化科技支撑。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加强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合作,实行“高位嫁接”,加快农业科技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相配套的技术服务体系,推动新品种培育和配套标准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健全农技服务网络,对重点村、重点基地要配备农业技术人员,研究解决镇村农技队伍的人员结构、知识更新、作用发挥和基本待遇等实际问题。市农技部门要切实加强农技推广指导、农业信息传播和农情通报,加强各生产经营主体从业人员的实用技术和生产技能培训,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加紧品牌商标注册和产品认证。市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协助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做好著名商标注册和名牌产品的培育、申报工作,注册地域商标,组织力量对我市九大农产品质量进行检测分析;加紧做好产品的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质量提升推动品牌建设,做大做强九大农产品品牌;四是积极探索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结合正在开展的农村土地确权,依法有序推进土地向拥有品牌的专业大户、种养殖能手流转集聚,发展壮大适度规模经营;研究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地市场、重点基地设施建设等急需用地问题。

  (四)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农产品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生产、加工、营销全过程,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建议市委、市政府要认真研究,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协调机制,理顺管理机制,形成管理合力,提高管理水平,以推动我市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加强协作。市发改委、工信局、财政局、农委、畜牧、海洋与渔业、商务、工商、质检、金融、宣传和媒体等相关部门整合管理资源,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在职责范围内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二是强化服务。有关部门要从服务“三农”的大局高度出发,增强服务意识,加强管理指导,减少办事环节,降低收费标准,努力为品牌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加强质量安全管理。要加强农产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做到科学施肥用药,强化品质监管。要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体系,改善检测设施,提高检测水平,努力实现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检测,确保质量安全;四是加大品牌保护力度。市政府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农产品品牌权益保护规章制度,制定《儋州市农产品品牌指导目标》。依法保护品牌,维护品牌质量、信誉和形象。严格农产品商标管理,防止恶意抢注商标和侵权行为,建立市场监控体系,从严查处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行为,营造诚信守法经营的良好氛围。要发挥各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产销协调、品牌建设监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市工商、质监、农委等部门要不断完善打假协调机构,加强监管、规范秩序、维护品牌企业的合法权益。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首页
  • 电话
  • QQ
  • 信息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