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来源: 湖北乡村振兴网 2019-05-17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是一个地区有效开展交流与合作、参与区域竞争的重要依托,也是一个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今年5月,市政协环资委和市工商联先后深入全市部分民营企业和商会组织,开展了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着力发展实体经济的专题调研,通过走访企业、座谈研讨、问卷调查等形式,查找问题,剖析根源,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形成该调研报告。


一、我市营商环境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改进干部作风,以推进“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努力提升政府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稳中有进、进中趋优的发展态势。

1.领导重视程度前所未有。2018年,是全省营商环境提升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10大行动方案,对标全省标准,结合自身实际,我市制定了优化营商环境10+2专项行动,明确了行动目标,夯实了各方责任,提出了具体措施,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全市各县(市、区)都能严格按照市委安排,及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分别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10+N”行动方案,各相关职能部门也分别对照标准制定了详细的整改办法,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坚实的组织保障。

2.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策服务体系建设和综合服务效能提升,良好的政策政务环境正在形成。一是简政放权进展顺利。完成市、县、乡三级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编制公开,以简化办事流程目标为牵引,截止2017年底,先后取消、下放、转移省级审批事项173项、市级管理权限1385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 二是政策支撑不断完善。近几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先后出台了《渭南市方便群众和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实施方案》、《关于提升企业跨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行动方案》、《关于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多途径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三是便民服务不断提升。全市建立完善了市、县、镇、村四级便民服务网络;大力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提升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创新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机制;继续深化“最多跑一次”便民服务改革;积极探索“容缺审批”、“限时办结”、“并联审批”新模式,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3.9万户,增长34.5%,有力践行了方便群众办事,服务企业发展的宗旨。

3.干部作风建设成效显著。古语云“心弱则志衰,志衰则不达”。一个地方的工作成败和事业兴衰,关键全在干部作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追赶超越的主要抓手,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持续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努力提升综合服务效能,确保了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在走访非公经济人士过程中,听到了他们对党委和政府的高度评价,看到了我们党员干部热情服务、任劳任怨的务实作风。特别是当前全市着力打造“放管服”改革2.0升级版,通过“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市各级党政干部都能践行好“最多跑一次”的服务宗旨,服务水平持续快速提升。

4.社会综合治理深入推进。不断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积极营造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一是强化服务效能建设。深入推进政风行风民主评议、群众满意度测评等活动,推动政府部门持续改进服务水平。二是整顿规范涉企收费。全面清理和整顿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压减涉企收费项目,推动收费公开。三是不断强化法治理念。通过出台《渭南市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办法》、《渭南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等法规,持续深入开展了整治“强买强卖、强揽工程、强行阻工等违法犯罪”、“扫黑除恶”、“警灯闪烁”等专项行动,为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大力推广阳光审判、阳光检务、阳光警务,依法高效办理各类涉企案件,努力做到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促公信。 这些举措为进一步优化全市营商环境,加快民营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民营经济取得长足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类政策的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长足发展。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拉动和持续培育,行业标杆企业,高质量发展潜力型企业不断增多;通过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占比大幅提高,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通过近3年的努力,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达到全省中上游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呈现活力增强、规模扩大、产业提升、效益显著、贡献突出的良好局面。预计2018年上半年,全市非公GDP占比51%以上。


二、当前我市营商环境还存在的问题


纵向看,这些年我市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整体向好;横向比,在政府职能转变、干部作风建设、园区服务管理、民营经济发展氛围、企业融资等方面与其他兄弟地区还存在不少差距,有很大提升空间。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的新任务,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政务改革步伐仍需加快。一是对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动态管理不及时,一些部门的审批事项合并、移交、下放不彻底,交叉管理事项仍然较多;下放到县、镇两级的权力缺乏专业人才,业务不熟练,不能很好的承接,开展业务效率不高;行政审批部门信息不共享,标准不统一,企业办理业务需要跑多部门、多科室。主要体现在便民服务大厅涉企审批方面,交叉管理、多头管理,重复审批的情况仍存在,能“一站式”办理事项较少,大事、要事仍需跑部门办理;审批手续一样的资料需提供几套,内容相似的表格需要填写多次。二是行政执法单位建立执法岗位责任制和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工作开展不全面,还存在着选择性、随意性执法问题,在对企业管理方面“重审批、轻监管”、“重处罚、轻督导”、“标准就高不就低”。据企业反应,一些县的住建部门对房地产企业一次能征收的费用,分三次进行征收(图纸一次、验收一次、办理相关手续一次);环保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同时能对一家企业的防尘降霾问题开具出不同标准的罚单,在对待汽车维修行业,不提整改,直接禁止营业;办理安全生产手续“重审批、轻监管”现象较多;在落实涉企补贴类政策中“优亲厚友”、“厚公薄民”现象较严重。三是支持创业创新的氛围仍没形成,扶持政策太少,工业园区产业规划不合理,人才服务保障政策还不健全等,致使企业转型升级成本过高。高新区一家招商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受人才缺乏和产业链不全,导致企业研发产品要委托西安有关科研研机构,配件要在西安高新区生产等,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成本,制约了企业发展。

2.政府失信现象仍较突出。当前,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不规范,职能转变不彻底,信用责任机制不健全,决策机制不完善,信息公开不透明,部分领导干部契约意识不强等,导致政府信用问题较为严重。主要体现在:“前任不谋后事,新官不理旧事”,随着上任领导干部的离任,新任领导对前任干部作出的项目方案、承诺给企业的优惠政策等不能很好接续,“既换汤,又换药”的情况较为普遍;在政府决策方面,由于缺乏科学健全的决策机制,很多领导干部依然热衷于“拍脑袋决策”,严重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导致政府政策朝令夕改,缺乏稳定性与持续性,致使政府信用渐渐流失;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一些部门领导干部对上级的政令“重视在嘴上,措施在纸上,行动在会上”,对自己有利的就用足用活,反之则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式或软托硬抗,或相互推诿,致使政策落实不力,执行走形,最终导致政府无法兑现对企业的承诺;一些部门职能转变不到位,没有明确职能权限,越位、失位、错位,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严重,该管的没管,不该管的紧抓不放,在同一事情上,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包揽天下,轻易介入生产性、竞争性微观经济领域,严重影响政府信誉和形象。卤阳湖一家招商引资的企业,由于政府的项目规划和设计不断修改,致使企业前期的预定的很多生产设备不能使用,造成较大的损失;据外经局反应的华州区与中石化绿源地热公司的签约项目,政府的毁约行为,充分说明了我们干部契约精神不强,法制意识淡薄,专业性不强,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3.干部队伍建设仍需加强。一是在思想观念上,“重大、轻小”、“重强、轻弱”、“外来和尚会念经”等传统观念仍然较重。主要体现在项目补助分配、用地指标分配、行政审批速度、行政收费和执法方面等还存在分配不均、速度不一、标准不同等问题。调研发现,在地产开发企业在办理施工许可证时,招商引资企业更容易些,本土企业即使条件达到要求也不一定能申请下,导致企业冒着风险违法施工等现象还比较多。二是在服务企业上,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主要体现在对“容缺审批”、“限时办结”和“并联审批”主动性不强,配合不积极;在落实政策,执行法规时灵活性不够,企业办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现象仍然存在,民营企业家总结的“领导很着急、干部不着急”,“思想重视有余、行动落实较慢,工作推动较难”。三是落实法规政策上,贯彻落实不到位。体现在简政放权不彻底,放“小”不放“大”、放“责”不放“权”;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上存在选择性“亲”和“清”问题;处罚标准就高不就低等现象较为普遍。调研发现,有个地方在扶持贫困户建设分散式光伏发电时,只为一家外来企业进行补助和财政担保,而县域内其他本土企业没有一家能够享受这种待遇。

4.企业融资问题仍较严峻。当前,我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发展要求,尤其是面对中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现有金融体系还不能有效地提供充足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还不能形成推动中小企业脱困发展的支撑力量。从调研看,我市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三种方式。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受中小微企业自身问题自身资金不足,民间借贷风险大和银行贷款门槛因素限制,企业融资十分困难。一是银行贷款门槛高,期限短,续借难,只认硬担保(固定资产),不认软担保(产品技术专利、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缺乏针对中小微企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据企业家反应,银行以完成任务为理由动员企业贷款,当政策调控时又以答应企业以更多发放贷款为条件让企业尽快还贷,当企业四处举债归还贷款后,银行以银根紧缩、条件不符合等借口拒绝向企业放贷,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而破产。二是企业自身存在财务管理不规范,信誉度不高,市场缺乏第三方评估机构和担保机构,无法对企业进行综合实力评估,缺乏向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条件。三是民间金融机构或中介机构对民营企业几倍于银行利率的加价盘剥,造成企业经营风险加大,经营困难。


三、进一步优化我市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


营商环境是制约经济活力进而影响经济实力的基本因素,是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深入分析我市营商环境的现状,既有长期积累的老问题,也有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既受宏观环境、体制机制等因素影响,也受思想保守、作风不实、服务意识不强等自身因素制约。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及建议:

1.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实提高管理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必须下大工夫、真功夫,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做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一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用有力的“放”和有效的“管”,不断提高放权的协同性、联动性,对拟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合法性审查制度,防止出现审批事项边减边增、先减后增;对确需保留的审批事项,进一步优化流程,切实做到前置条件减少、审批手续简化、审批时间缩短。在人才、经费、技术、装备等方面给予基层更多保障,确保基层能够接得住、管得好,努力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二要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推进行政服务大厅“线下、线上”融合改革,推动服务事项跨地区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跨部门协同办理;下大力数据整合力度,打通政府部门内部之间、市县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各部门、各层级、各业务系统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充分共享,最大程度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对与企业注册登记、资质认定、商标专利以及与公众教育医疗、户籍户政等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积极推行网上办理,最大程度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三要要大力推进综合执法改革,有序整合市场和质量监管、商务、食药监、环保等部门职能,组建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认真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选择性执法等不规范执法行为,破解“九龙治水”困局,实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消除监管盲点,降低执法成本。四要加快推进中介机构发展,积极引导政府投资项目以竞价方式选择中介机构,深入整治“红顶中介”,真正从源头切断中介收费和行政职权的利益关联,打破“中介性质、行政保护、行业垄断”的部门利益化格局。

2.加快诚信政府建设,努力提升对外形象。要不断强化诚信意识,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认真履行各项承诺,在社会信用环境建设中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和推动作用。应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优势,宣传社会诚信,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信用观,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舆论氛围。要把不该由政府承担或政府管不了的权力尽快转移出去,实现政府与企业、社会、市场之间的合理分工;要把应当由政府办的事情真正抓起来,负起责任,避免管理出现"断档"、公共服务出现"真空"的现象,解决好政府管理过程中的"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树立起政府的良好形象。要牢固树立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市场主体“法无禁止皆可为”的观念,特别对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强监督,不断规范,加大整治力度,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实现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建设"阳光"政府,不断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健全重要决策听证会制度,特别对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应向社会公开,给广大公众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以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

3.狠抓干部作风建设,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一方面要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党员干部思想认知。焦距当前干部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突出问题,持续深入开展作风整顿活动,切实解决好营商环境中存在的干部作风问题和能力问题。通过教育引导,积极改变官本位思想,牢固树立公仆情怀,增强市场意识、法治意识、服务意识,为企业发展做好“娘家人”、当好“店小二”。通过学习培训,不断开拓干部视野,提升干部在推动经济发展、招商引资、服务企业发展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打造理论高、业务强、敢作为、能作为的服务型干部队伍,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企业的“发展指数”。另一方面要完善机制体制,加强执纪监督力度。完善营商环境督察机制,建立起营商环境监督机制、考核机制、评价机制,开通营商环境咨询投诉热线,结合“放管服”改革事项编制方便企业办事流程手册。加大督办检查力度,持续开展明查暗访,对严重破坏营商环境、损害企业群众利益的典型案件,涉及的干部和单位都要点名道姓通报、公开曝光,绝不手软、绝不护短。要改革政府考核评价机制,让市场主体来评判,请专业第三方机构来评估,切实提高考核评价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政府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最后,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摸清企业的“难点”“痛点”和“堵点”,注重倾听和回应企业需求,深入研究,分类施策,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4.发挥宣传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着力营造支持企业家发展的法治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氛围,充分调动广大企业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企业家作用,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按照文件要求,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宣传力度,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为依托,大力宣传我市老一辈民营企业家创业创新、守法诚信、奉献社会的先进事迹,宣传企业家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敢于担当的优秀企业家精神,树立榜样,营造氛围,以此不断完善企业家正向激励机制,增强企业家创新活力、创业动力;要加强对营商环境宣传力度,采取曝光问题、电视问政、经验宣传等方式,及时反映全市优化营商环境的成果和变化,回应社会关切,为提升我市营商环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要继续营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不断创新政企互动机制,既要杜绝“勾肩搭背”,又要防止“背靠背”,要通过提升服务、加强监管,力争做到“亲”不逾规,“清”不疏远,既“亲”如水,又“清”如水,着力营造重商、亲商、爱商、尊商、富商、安商的浓厚氛围,树立新时代渭南新形象。

5.推进融资机制创新,发挥助推发展作用。深化金融机构与税务部门合作,推动“银税互动”良性循环发展,将企业的纳税信用、纳税贡献转化为有价值的融资成本。协调金融机构灵活掌握政策制度,针对中小微企业特点开发专利抵押、品牌抵押、预期利润抵押等新的金融产品。按照《陕西省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整合全市各级各类融资机构,搭建全市性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建立起覆盖市、县两级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探索组建由政府控股,民间入股的第三方融资担保体系,建立多元化企业贷款担保体系,扩大企业贷款担保规模。建立第三方企业评估机构,加强对中小微企业资产评估,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融资门槛,降低企业融资风险。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发行票据和债券筹集资金,稳步拓展融资渠道。积极鼓励互联网企业和金融企业融合发展,创新服务方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要教育引导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依法治企,照章纳税,增强企业生产经营的透明度,靠科学规范的管理赢得金融机构的认可和支持。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首页
  • 电话
  • QQ
  • 信息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