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首市乡村休闲旅游新业态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 湖北乡村振兴网 2019-05-07

  7月21日,石首市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对该市的凤来文化园生态休闲农业项目推进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并根据我国乡村休闲旅游新业态发展趋势,对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探索前进,我市乡村休闲旅游新业态发展亮点初现

  由返乡创业党员秦文涛创建的凤来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经五年发展,已拥有社员50户、加盟农户102户,养殖规模达4万只,年产值达268.5万元。随着桃花山休闲旅游热潮的兴起,该合作社以500余亩基地为依托,逐步转向新建凤来文化园,并在今年初正式投入运营,开启了乡村休闲旅游的新业态。其主要特点:

  (一)转型步子稳。一是高起点编制规划。在认真学习考察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投资5万元,聘请宜昌市大唐传媒投资公司专业策划人士实地考察,历时一个多月,形成了含建设条件、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财务评价和研究结论与建议等内容的《凤来文化园生态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可行性报告》”)。二是稳健地拓展经营。通过深入地分析研究和量力而行地投入,凤来土鸡养殖华丽转身为凤来文化园,其经营项目相应由单一的土鸡养殖销售转型为乡村休闲旅游,其中农家餐饮、农田采摘、农耕文化、户外拓展训练、农副产品销售等五类项目在今年初全部投入营运,民俗居住、休闲度假、会议服务等项目模块初步形成、包装经营在策划中。三是坚定地遵循蓝图。凤来文化园在高起点编制《可行性报告》后,自觉将其作为发展蓝图,使其成为经营发展的基本遵循。如在清除园区野草上,他们坚决弃舍了过去行之有效、成本相对低廉、除草效果持续的喷施除草剂之策,而采用耗工多、用时长、成本高的纯人工锄头铲除之法,以切实维护园区良好小生态。

  (二)发展来势好。一是投资强度较大。据《可行性报告》的概算,凤来文化园生态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的总投资为4829.21万元,亩平均投资强度为9.66万元。截止今年7月,凤来实际累计完成投资约700万元。二是经济效益较好。据《可行性报告》预测,该项目的年投资回报率为13.3%、年投资利税率为14.89%。事实上,凤来文化园自今年初正式投入运营后,日平均经营收入在3000元以上、最高过2万元。实践证明,凤来转型经营后的经营效益远高于其他人员创办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项目,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农家乐”经营就是“一餐饭”的发展瓶颈问题。三是融资渠道较活。凤来文化园主动试水投资众筹,通过网上发布经营项目、资金需求和预期收益等信息,目前已吸纳社会投资8笔、共计24万元。四是经营项目较多。除赋予乡土气息元素的新“农家饭”外,乡村篝火晚会、集体杵制糍粑、配套拓展训练等项目已成为凤来文化园经营的最大人气集聚点和新的经营效益增长点。以拓展训练为例:通过采取外地公司组织拓展训练和凤来文化园提供吃、住、活动场地及其它配套服务的方式,今年已吸纳500余人次分别游玩了1天、1天2夜和3天2夜等项目。

  (三)群众期望高。一是周围群众渴望加入其中。通过半年的经营带来实实在在的业绩,周围群众从最初看笑话的“看客”心态,转变为积极申请加入者。他们渴望将凤来文化园生态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尽快实施,使他们的房屋、田地尽快转型为民俗居住房屋、采摘观光农田,让他们从单纯的农业耕作者转变为农耕文化的现场导讲员、农耕操作的技术指导员,以获取更大更多的收益。二是潜在游客期望项目拓展。多数参加拓展训练的成年学员或小学员的家长们一致认为,通过参加拓展活动,既有利于奋斗精神的培养,又让他们拥抱了大自然、增长了见识。他们期望在民俗居住、农耕文化、传统习俗等方面项目迅速启动、丰富形式,以进一步提升拓展活动效果。三是其他业主盼望继续引领。凤来文化园的经营理念为传统“农家乐”经营业主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户,他们盼望凤来做强做大,为他们继续当好领跑者。如受凤来文化园经营理念的影响,李花山村随园7号通过置换、流转方式集中土地20亩,分别种植玫瑰、栽种莲藕、养殖小龙虾等,助推了随园7号正从“一餐饭”向“一日游”的华丽蜕变。

  二、把握机遇,乡村休闲旅游新业态发展空间潜力巨大

  我市乡村休闲旅游新业态建设虽然亮点初现,但变“盆景”为“花园”尚需时日,且凤来文化园自身也还存在着融资渠道不畅、专业人才短缺、基础设施薄弱等短板。面对方兴未艾的乡村休闲旅游新业态,我们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发展机遇,不断拓展乡村休闲旅游新业态的发展空间。

  (一)进一步打破思维屏障。一是破除旅游产业经济贡献小的认识。“旅游产业对财政直接贡献作用不大”的认识仍占有一定市场,导致有的党政干部抓旅游经济的精力不集中,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据统计,2016年我国旅游业完成旅游投资12995亿元,其中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7628亿元,占全部旅游投资的58.7%;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达11%。因此,旅游产业不仅对经济贡献作用大,而且是民营资本进入市场的重要渠道。二是扭转抓旅游经济形态单一的作法。纵观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先行区,其产业的所有制形式既有个体形式,也有中小企业形式,还有混合制形式,其外在经营形式分为乡村村落形式、田园园区形式、景区形式、农家乐形式等多种。并且,现代旅游经济正在加速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在今年初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就总结了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的十大模式。三是转变单纯抓乡村休闲旅游的思路。随着乡村休闲旅游的兴起,一批乡村走出去的能人们正在回归创业。在干事创业的实践中,他们正用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而这正是我们当前创新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即积极发挥新乡贤文化的作用,推进乡村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进一步抢抓发展机遇。第一,最强劲的发展机遇是政策密集出台。2016年7月,农业部联合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4部门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对“十三五”时期行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要求。财政部和农业部安排12亿元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示范项目,以及发改委和农业部等部门实施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百千万”工程中,均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重点支持内容。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将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纳入其中。可以预见,在国务院政策出台后,相关部委的具体支持政策必将紧跟出台。因此,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未来将是整个旅游市场中的一块大蛋糕。第二,最有力的支撑保障是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使农村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景更美,让更多游客到乡村不再是单纯的旅游,而是被乡村环境吸引的愿景成为现实,即将培育和带动一批潜在的旅游客源。第三,最直接的联动机遇是鄂旅投的进驻。随着鄂旅投收购桃花山生态园的尘埃落定,新的一波桃花山旅游大潮即将兴起。如桃花山各“农家乐”能及时向乡村休闲旅游新业态转型,实施与桃花山生态园错位经营策略,必能赢得新的发展机遇。

  (三)进一步明晰发展路径。一是牢牢抓住旅游产业的根本。乡村休闲旅游仍属于旅游产业的范围,也必须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做深做细做实,达到留住人的神、留住人的胃、留住人的腿、留住人的伴,让人有回忆、有回味、有回头的感念的目标。二是着力加深乡村旅游的底色。乡村休闲旅游应以有回乡、思乡、怀乡的深刻体会为追求,而不是过去的粗糙经营方式,更不能走传统景区(点)式的经营方式。具体地讲,就是要围绕“乡、野、奇、特、俗、老、优”做文章。乡,就是以乡土气息为主题,不融入太多的城市风味;野,就是乡村旷野感,不能搞过于现代教条化的建设;奇,必须有奇特的东西吸引人;特,就是差异化经营;俗,就是民俗风味;老,就是传统的文明及艺术;优,就是环境优越及优雅的服务。三是把准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乡村休闲旅游总体发展趋势是乡村旅游已超越农家乐形式,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个性化休闲时代到来,乡村旅游产品进入创意化、精致化发展新阶段。其主要特点有乡村旅游的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许多地方以全村、全镇、全县范围来做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包括国家农业公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乡村民宿等十大业态;从乡村旅游到乡村生活的新理念,把乡村在生态、文化、生活方式上的特色和优势作为最大卖点。

  三、精准发力,加快推进我市乡村休闲旅游新业态建设

  站在新一波乡村休闲旅游迅猛发展的风口,在学深悟透相关政策和认识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应坚持问题导向,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和舍我其谁的担当抓引领、补短板、壮特色、强保障,以全域、全程、全员保障的方式服务我市乡村休闲旅游新业态发展。

  (一)坚持规划引领。一是明晰规划编制思路。先进地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农房改造景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设施现代化、景观打造生态化、土地开发集约化,这应成为全市编制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基本遵循。二是坚持业态错位布局。乡村休闲旅游既要避免走老景区发展之路,又要避免“千人一面”,必须错位发展。因此,在编制规划时必须突出差异化优势,从产业布局开始就努力避免同质化竞争,应积极探索施行“一村一品”“一户一业态”的差异化发展策略。三是强化规划内心认同。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开好规划区内的经营业主、广大农民和相关社会各界参加的听证会,让规划编制的过程真正成为发展共识凝聚的过程,形成遵循规划的自觉,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不让规划变成“鬼话”,努力达到预期目标。

  (二)加强政策扶持。一是抓紧对接上级政策。由旅游主管部门牵头,对上级出台各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形成工作清单和项目清单。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办室督促各责任单位工期倒排,抓紧将“两个清单”具体化,并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力争我市有更多的项目挤进中省市的项目“笼子”,从而赢得发展的先机。二是提升乡村旅游位置。将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纳入“主导产业发展行动”范畴,加快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与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农民收入增加联动的融合。三是加快培育示范企业。将经营规模较大、发展来势较好、发展愿望强烈的乡村休闲旅游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纳入“骨干企业成长行动”范围,在用地、融资、税费等方面优先支持,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他们引进人才编制规划、规范社会融资行为、组织外出学习考察。

  (三)完善配套措施。一是加快农村“三权”确认。在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业态发展中,乡村民宿、采摘观光等业态与农村居民的住房、宅基地和责任田紧密相联,加之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的建成到赢利周期较长,加快农村居民房屋、宅基地和责任田确权工作迫在眉睫。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推进“村村通”建设,乡村交通面貌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但与加快乡村休闲旅游新业态建设的要求并不完全一致,如到户到责任地的路面硬化、乡村垃圾的处置等方面。建议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进行全面清理,按其建设的公益性、私益性和公私兼有性类别分别落实建设资金。三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应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念,提高旅游宣传推介的整体意识,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实行政府支持、企业搭台、旅游唱戏,适时、适度举办旅游性质节庆活动;同时,将乡村休闲旅游纳入全市对外宣传推介活动,以进一步拓展客源市场。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首页
  • 电话
  • QQ
  • 信息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