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关怀残疾人士,构建弱健共融社会的建议

来源: 湖北乡村振兴网 2019-05-16

       一、背景情况


  据中国残联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残疾人总数大约8500万,约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的6.21%,其中有1500万以上残疾人生活在国家级贫困线以下,占贫困人口总数的12%以上。相比普通人,许多残疾人不仅劳动能力相对较弱,而且存在额外的生活支出和康复护理支出,在收入少、支出多的情况下,残疾人家庭普遍面临生活困难和长期照护困难。


       二、问题及分析


  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习近平主席亦曾多次强调,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近年来,上海市亦出台了多项措施致力于关注残疾人士要求,包括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开展特殊教育、就业培训、康复治疗等,令残疾人士的生活环境较之过往有所改善,但仍然有一些不足,许多残疾人士都存在就业困难、在职贫穷、受教育程度低、出行不便等问题。


      三、建议


  对此,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全面打造无障碍环境,帮助残疾人士融入社会

  早在2004年,上海就被国家评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根据上海市住建委的最新统计,新建、扩建、改建的各类政府对外服务窗口、轨道交通站点、公园绿地、室外公共厕所、医疗康复、体育文化、商业服务建筑等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建设率已经达到100%;已建各类公共建筑、居住小区等的无障碍设施改造率也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但据新闻媒体报导,有许多长者、残疾人士用家反应,无障碍设施经常存在设计不合理、不能正常使用的问题,例如多处导盲砖颜色不合规范、铺设出现“断头路”现象,共享单车、杂物、摊贩占据盲道,盲道上设有路障、未避开电线杆;此外,公共区域无障碍升降梯不足、轮椅坡道缺乏辅助安全设施等问题亦普遍存在。

  对此,建议尽快按照国家2012年颁布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修订出台至今逾15年的《上海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引入相应的监管、处罚、整改措施。同时,首先从政府机关、银行、医院、行人天桥、经济房屋等公共区域开始增设、整改无障碍设施,从建筑的图纸审批、兴建、验收乃至日后的维修,以及现有的公共区域无障碍设施,例如盲道、轮椅坡道、无障碍升降台等,都应订立严格的恒常性管理、审查机制和按年检讨制度,对不合格、不规范的情况应及时予以整改处罚;其次,在残疾人士出行方面,还应在公共巴士、地铁上增设自助轮椅升降台、轮椅位,全面帮助残疾人士无障碍融入社会。

  2、完善特殊教育,助力残疾人士自食其力

  特殊教育是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保障残疾人士得到适切教育的重要措施,可协助相关学生融入社会、发挥潜能、参与就业等。建议成立特殊学生数据库,从而在科学制定相关政策制度之余,还可方便各部门、机构、学校跟进学生个案,真正做到个别化的“因材施教”;同时,尽快将现有特殊教育全面延伸至高中教育,保证特殊教育阶段完整性和学额充足。在课程设置方面,应由政府部门统一订立教育安置课程及个别化教育计划,除通识教育课程外,还可开设生活技能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有助于他们日后可凭一技之长融入社会、自食其力。

  3、加大力度开展在职培训,帮助残疾人士稳定就业

  许多企业因残疾人士在岗期间的沟通壁垒高、心理状态难调节、职业技能培训成本高等原因,不会长期聘用或高薪聘用残疾人士。另一方面,有部分残疾人士认为,自身职业技能不足、就业时间受限(如需要定期康复治疗)、就业质量不高甚至在职贫穷等原因,是导致他们难以稳定就业或就业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对此,建议建立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公示制度,对于严格履行按比例就业制度的单位给予公开表扬及进一步税收优惠减免,对于未严格履行按比例就业制度的单位给予批评、提供整改意见。同时,在保障残疾人士就业稳定性方面,应进一步扩展现有的普适性职业技能培训,除传统职业技能培训外,还应从残疾人工作特性出发,结合现时经济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增设适合残疾人士就业的新兴职业技能培训。此外,在他们就业后,还可由政府、残联、各社会机构与各大企业合作,针对不同情况、不同工种的残疾雇员开展持续的在职培训;并由政府社会福利机构、各级残联建立持续跟进机制,定时向在职残疾人士了解工作情况,帮助他们和企业用人单位破除沟通壁垒、调节心理状态,以提升残疾人士就业稳定性,保障其基本工作权益真正得到认同、享有和实现。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首页
  • 电话
  • QQ
  • 信息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