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市家禽产业转型升级的协商建议

来源: 湖北慈善公益网 2021-01-11

根据市委和市政府、市政协年度重点协商课题安排,五月中旬,市政协副主席唐佑文率有关部门负责人和部分市政协委员,分别赴宣州、宁国、泾县等地,深入家禽产业链相关重点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并召开座谈会,了解基本情况,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形成了《家禽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情况报告》。6月24日,在市政协召开了对口协商会,针对调研报告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形成了协商建议,现报告如下。

我市种禽规模全省领先,家禽产业体系完备,初加工能力较强,深加工发展迅速,配套产业体系基本健全,养殖标准化水平逐步提高,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禽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家禽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市家禽产业受到严重冲击,直接经济损失超2亿元。家禽产业产生的问题对转型升级提出了更加急迫的要求,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足。我市家禽产业化企业仍以养殖环节为主,缺乏禽产品加工为主的大型骨干企业,企业拉动力不强。

(二)产业发展要素制约问题突出。一是企业融资难,金融信贷部门对企业支持有限,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门槛高;二是土地制约大,受山地丘陵地形影响,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且多为林地,审批时间长;三是环保意识不强,企业仍存在环保投入是为政府买单的错误思想;四是管理及人才队伍力量弱。基层畜牧业主管部门在机构改革中力量削弱,乡村动物防疫力量严重不足;行业从业人员仍以中老年人为主,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和新生力量。

(三)市场风险防控机制尚不完善。家禽类保险种类较少,涵盖要素不广;政策性引导力度不够,市场主体积极性不高;涉禽保险市场竞争不充分。

(四)产品同质化严重且层次较低。仍以活禽和冰鲜冻品等初级加工品为主,产品雷同,同质化竞争激烈,产品附加值不高;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深。

(五)粗放型增长特征明显。家禽企业总体规模偏小,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技术装备水平低;同时,众多中小企业的管理及节能技术水平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六)品牌建设和管理有待提高。主要品牌在市场知名度尚待提高;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缺乏有效整合,缺少对区域品牌的保护和开发,品牌作用未充分发挥。

(七)新冠疫情暴露的问题。一是在复工复产初期,企业、属地政府、主管部门间缺乏多方沟通机制,造成产业复工堵点多;二是活禽休市、交通不畅造成传统产品销售渠道阻断,冷链设施严重不足。

几点建议

要按照省政府对我市提出的创建全省家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要求,坚持“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16字方针,持续推动家禽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禽产品精深加工,打造百亿规模产业集群,促进家禽产业提档升级,不断夯实长三角家禽产业生产加工供应这一重要基地,助力农民增与乡村振兴。

(一)做强龙头企业,提升带动能力。要聚焦安徽省家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以宣州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平台,以培育若干上市企业为目标,切实落实优惠政策,借鉴宁国市做法,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来宣投资,积极推动与现有龙头企业合作,深化产业集群建设。落实扶持政策,将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扶优扶强。进一步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多种合作模式并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让龙头企业与农户成为真正的经济共同体。

(二)探索创新机制,挖掘发展潜能。一是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开展“保险+”,发挥保险的融资作用,积极创新担保方式,灵活运用“保单质押”、“存货质押”、“林权抵押”为企业增信。二是探索鼓励土地多种流转模式。鼓励和支持村集体土地以租赁、入股等方式参与养殖项目,形成盘活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开拓企业发展空间的“三赢”局面。三是继续强化环保意识。明确养殖场户的主体责任,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属地政府的管理责任,市场主体的社会责任,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寓支持于监管之中,指导企业和养殖户把环保问题解决在初始环节。四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配备与养殖规模和工作任务相适应的防疫检疫等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确保基层动物防疫、检疫和监督工作正常开展;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切实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科技文化素质。

(三)完善保险政策,强化监督管理。构建“基本险+大灾险+特色险”的保障模式,以肉鸡目标价格保险为起点,探索拓宽涉农综合险范围,将畜舍、仓储设施纳入保障范围。要明晰政府与市场边界,在充分尊重保险机构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通过提高保费补贴,提供信息数据等措施,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强化涉禽保险市场监管,适度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对不履行合同、虚假理赔等违规行为处罚力度。

(四)强化科技投入,加快产业革新。一要强化产学研融合,积极推动重点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校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创建国家级、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和产业化试验基地,在养殖技术、禽产品深加工、食品安全等领域推进杨业共性及关键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要适当增加财政投入,优化调整养殖区域布局,发挥产业集群优势,立足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大力推进立体笼养改造,提高规模养殖水平。因地制宜整合优化现有家禽屠宰能力,稳步推进家禽屠宰企业标准化建设,确保禽产品质量安全。加大冷链物流设施装备投入,完善禽产品冷藏、保鲜运输设施。支持城区农贸市场建设冰鲜、冷冻禽产品专卖区,积极引导市民消费,逐步提高冰鲜禽产品市场份额。

(五)延长产业链条,力推提质增效。一是推进深加工增值。借鉴湖北周黑鸭食品等企业经验,积极促进禽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以禽肉为原料的方便食品、功能性食品等消费需求,以宁国市引入南京紫燕集团为标杆,率先从一体化龙头企业启动深加工增值上突破。二是推进功能拓展增值。要深入挖掘宣州鸡、广德毛腿鸡、雁鹅、枞阳媒鸭等地方品种资源的文化价值、休闲娱乐价值、生态价值、科普教育价值,借力现代休闲畜牧业,不断拓展延伸禽业功能,推动“现代禽业+乡村旅游”“现代禽业+文化产业”等跨产业融合。三是推进产品创新增值。围绕产品开发,重点从有机、绿色品牌创建上实现突破,加强产学研融合,在保证产量和质量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提升鸡肉品质,改善风味口感;重点强化特色地方禽品种开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高端、特色品牌创建上开辟新空间。

(六)打造区域品牌,构建地方名片。一是构建区域品牌推广体系。产业振兴的核心是打响区域品牌。通过“宣州鸡文化节”等集中活动,打造多元化的平台,实现产品体验,提升品牌影响力;通过“统一口号、统一形象、统一推广、统一品质”把产业与城市对接,融品牌于区域,构筑起宣城的形象特色。二是加强市场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家禽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健全家禽市场流通体系,建立辐射长三角区域的大型禽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园区,借船扬帆,进一步增强市场占有力和竞争力。

(七)建立长效机制,拓展新型业态。一是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长效机制。总结新冠疫情防控经验,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同时,要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要维持产业运行要素的基本流通,减少企业损失。二是引导特色订单、自媒体带货等新兴销售方式。积极发展“互联网+”“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业态,推行经营平台、物流终端、产业联盟和资源共享等新模式,在市场变革期占据市场制高点。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首页
  • 电话
  • QQ
  • 信息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