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本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建议
一、针对儿科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加强儿科医联体建设
调研发现,本市儿科医疗卫生服务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医疗资源结构配置不合理。全市24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儿科门诊服务的只有84个左右,占比34%,大部分患儿都集中至三甲专科医院就诊,医疗资源结构配置不合理。二是综合医院儿科发展相对不足。大部分综合性医院的儿科诊治病种以常见病为主,缺乏专科设置,甚至部分综合性医院未设儿科。三是儿童医疗保健人才不足。儿科医师和护士风险大、收入低、成长周期长,住院医师招录、研究生招生的报考人数不足。目前上海实行的基地培训合格后上岗制度,也限制了外地儿科医学人才引进。四是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儿科技术薄弱。区级综合性医院及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儿科医治病种单一,医生业务水平提升较困难。
建议:
一是优化儿科医联体,完善区域儿科医疗资源布局。参照闵行区设置区域儿科医联体的方式,各区因地制宜,由辖区三级专科儿科医院或三甲医院儿科牵头,统一儿科医疗品牌,合作共建,优化区域儿科医疗资源布局。由医联体牵头医院负责,打造统一的学科、人才发展平台,定期将培训、授课信息通过平台传达至社区全科医师、儿科医师护士,加强儿科医护人才队伍建设。二是鼓励综合性医院加入示范儿科门急诊项目。有条件的综合性医院、各区二级医院按照“标准化示范儿科门急诊项目”要求,对诊区设置及候诊环境进行改造,对诊区儿科诊室设置、床位、雾化功能区、诊区办公等进行优化,新建儿科抢救室并配备抢救床位和配套设备设施,大力提升儿科医疗服务条件。
二、吸取经验教训,制定新一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需提前开展调研
在制定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时,缺乏基层调研,既不考虑居民实际需求,也不考虑基层卫生机构承受能力,导致有些项目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居民却反映“被做项目”“被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是苦于应付、忙中带乱,服务质量大打折扣。相关推进工作启动滞后,很多项目2016年底或2017年初才启动,有的甚至2017年5月份才启动,又要求2017年10月前要完成,实际效果难以保证。
建议制定新一轮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需加强立项调研,除了参考专家组意见外,还应充分调研社区居民实际需求。提高项目设计科学性、前瞻性,压缩项目招标和程序流转时间,预留足够时间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尽量与现有公共卫生资源,如全科家庭医师服务等整合,避免“另起炉灶”,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委托第三方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管和评估,不断优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设置。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设药房管理成本过高,可探索由医保定点零售药店承担相关功能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着药库、药房和药房人员的大量管理成本。以黄浦区为例,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药库、药房面积平均为200平方米;卫生服务站5家,其中大部分没有内设药房,参保人员就诊后将社保卡和处方存放在服务站,派员到服务中心结账配药后送回,参保人员再去服务站取药。仅有的1家内设药房的服务站因受条件限制,药库药房只有10平方米,药物品种只有几十个。
建议医保定点零售药房承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内设药房功能,实行对接式配套服务。由卫生服务中心开方子,参保人员到定点药店配药,或由定点药店派员到卫生服务中心接方送药,定点药店直接与医保事务中心结账。这样既能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定点药店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不享受药品零差率价政府财政补贴),也能降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成本,更能方便百姓就医配药。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