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八大乱象解读,康养小镇规划如何规避?
近期,多地调研发现,由于在规划建设、产业结构、文化底蕴、项目定位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一些地方特色小镇建设前期数量贪多、规划求大、进度求快等负面影响逐渐显现,为“凑特色”呈现出一系列怪现象。不仅制约特色小镇健康持续发展,也潜藏生态环保、政府债务、文化传承等多重风险。
一、产品不够,“吃喝”来凑
由于旅游产品缺乏或特色不明显,一些地方数量众多、一哄而上的“旅游特色小镇”最终建成了“小吃一条街”。
在西部某地,我们看到,这一带争搭一部热播影视剧“便车”,先后建起了5家风格类似的小镇。尽管名称各不相同,但餐饮美食都成为这几个小镇的“主打产品”。其中一个小镇,主要的建筑风格并非当地风格,反倒“复刻”了香港电影中的部分街头场景。
特色小镇的核心特色不是旅游而是基于产业形成的特色产品,且产品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品牌和口碑影响力。现在的特色小镇打造过程中,要么是千方百计的造景或增加旅游服务设施,要么就是改造成各种旅游小镇。其实旅游应该只是对特色小镇提升的一种表现手法,而不是所有的特色小镇一点都需要旅游的角度。
那些有产业基础的小镇,跟应该做好产业扶持,理顺产业供需,增加产业活力,促进产业发展。可以适度的对城镇风貌,产业布局做政策性引导和扶持,但不能全部用旅游的角度去看特色小镇的建设。
二、产业不够,“房地产”来凑
在一些地方,由于缺乏好的产业支撑,房地产项目成为特色小镇建设中的绝对主角。南方某地,打造了“欧洲文化风情小镇”,总用地面积约1.2万亩。事实却是,开盘的地产大都售罄,但小镇上冷冷清清,商铺大门紧锁,几乎看不到车辆和行人。在中部某省,以康养、文化为主题的各类特色小镇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在一处被列为重点工程的建设项目现场,规划占地4600余亩,总投资约100亿元。项目工程鸟瞰图显示,一栋栋地产大楼将在这里拔地而起。
有的特色小镇以“别墅类”住宅为卖点,大肆宣传。中国社科院环境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娄伟认为,建房盖楼,投资上去了,满足了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要求。但如果没有产业支撑,这样的小城镇最后有可能会演变成“空心镇”。
特色小镇要坚持“以产立镇、以产带镇、以产兴镇”,促进从小镇资源到小镇产业,小镇产业到小镇经济,小镇经济到小镇发展,最终实现产镇一体、协调发展,为中国特色小镇提供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和支撑。但特色小镇追求的不是面面俱到的全产业体系,聚焦某个优势产业。前瞻产业研究院确保某一产业在小镇中的独特及主导地位,围绕其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是激活小镇经济,促进小镇特色形成的重中之重。
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经历科学选择、合理规划、核心培育,再到集群辐射,最终提升到产业品牌的发展路径。
产业选择——科学论证进行选择,重在尊重现实基础、尊重市场需求;
产业规划——把握产业发展战略,重在空间布局规划、分阶段发展目标;
产业培育——发展壮大核心支撑,重在龙头企业的招商和培育、产业链的打造;
产业集群——强化产业辐射带动,重在围绕特色产业“补链补强”;
产业品牌——增强特色城镇竞争力,重在产业文化和整体形象。
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发展首要做好产业的选择工作,目前全国各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乱象普遍,很有可能产生恶性竞争。因此在产业选择方面,各级政府应以客观的眼光尊重本地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以敏锐的眼光和科学的思维把握产业发展前景;以超前的眼光突破传统深化改革,加强创新驱动,促进特色产业领先发展。
三、形象不够,“穿衣戴帽”来凑
一些地方,对特色小镇建设不知如何入手,把特色小镇建设等同于形象改造,将大量建设资金用于“穿衣戴帽”工程,被群众称为“形象工程”和“花架子工程”。
“穿衣戴帽”工程仅仅提升了临街、沿路一面的房屋形象,但给不少百姓添了麻烦。本是老百姓的自住房,屋外却被“穿”上统一的仿古建筑“服装”,“戴”上了灰瓦“帽子”。如此一番,一些原本具有红色基因和历史文化的小镇,遭到“开发式”破坏,当地老百姓颇有怨言。
特色小镇的环境及形象是基于整个产业发展。所有的特色小镇的旅游形象一定是先是产业形象,再是居住形象,最后才是旅游形象。所有的城镇都有自己的各自形象定位,这不仅仅是城镇运营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特色小镇的形象定位这个事情上,首先我们思考的应该是产业的形象,通俗话说,在传播中说到这个地方,会联系到哪一种产业上来,哪一种人会聚集到这里来。
其次特色小镇的形象是居住形象,那就是城镇所在地的当地百姓的居住出行的幸福指数,因为用一个词“安居乐业”来定义特色小镇的指数是最合适的。
最后,才是特色小镇的旅游形象,旅游或者休憩方式的打造,可以为特色小镇助力。
四、项目不够,“农作物”来凑
部分地区,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摊派”指标。有的地方在条件并不充分的情况下,为了戴上特色小镇的“帽子”,把在田农作物或成规模传统种植、养殖业作为特色小镇项目进行申报。
有的地方,甚至将水稻种植区列为“特色小镇”来凑数。调研发现,各地以农作物命名的小镇众多。葡萄小镇、萝卜小镇、胡椒小镇、油茶小镇……不少地方的群众反映,这样的小镇只是为了完成指标任务的“凑数工程”。
特色小镇的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但是必须符合产业发展,市场需要,能够形成自身的存在的意义。
特色小镇的内容可以有很多很多,可以有西红柿小镇,马铃薯小镇,民宿小镇;也可以有基金小镇,航空小镇,白酒小镇;还可以有发呆小镇,婚礼小镇,记忆小镇……不管什么样的小镇,那只是小镇的一个基础内容。
从特色小镇的建设及运营管理者的角度看,内容的选择只是一个开始,只要符合所属区域的产业发展,那么内容都是正确的。
最核心的关键是如何叫内容能够良性的发展,符合产业化发展思路。
如何叫内容的运营能够造福当地的居住者,这才是在特色小镇问题上对建设管理者的考验。
五、数量不够,“园区景区”来凑
为支持“特色小镇”建设,有的地方给予每镇500万元至2000万元扶持资金,500亩至1000亩城乡增减挂钩建设用地指标等优惠政策。为了享受到特色小镇的建设用地指标、配套资金政策,一些不具备特色小镇建设条件的地区,想方设法挤进小镇建设项目规划。西部某地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中,提出在一处湿地公园内打造占地约300亩的特色小镇。
有的地方,把原有的产业集群,贴上特色小镇标签。比如东部某县规划打造“智能电网小镇”“地板小镇”“电梯小镇”“灯具小镇”“织造小镇”“电机小镇”“农机小镇”“交通安全小镇”等16个特色小镇,几乎全部是根据乡镇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来确定的,产业园“摇身一变”成为“特色小镇”。
六、景色不够,“挖湖造绿”来凑
建设特色小镇,缺少风景怎么办?一些地方打起了挖湖、造绿、扩建湿地的主意。
在挖湖造绿等“造景观”的冲动之下,一些原本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小镇,文脉传承被割断。南方某镇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是当地的突出特色。但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被定位为“花卉小镇”。事实调研中我们未见花卉踪迹,反倒看到一个地产项目正拔地而起。当地发改委一名工作人员透露,“发现当地的条件不太适合花卉种植,所以规划调整了。”
七、活动不够,“节庆会展”来凑
为了吸引人气,一些特色小镇在缺乏有效的活动载体的情况下,选择了“造节会”,试图通过举办节会招徕游客。
有的特色小镇,节庆活动并没有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在西部某特色小镇,我们看到“夏日狂欢节”的广告随处可见,主题是“打造音乐、美食嘉年华”,与小镇所冠名的特色文化并没有太大关系。
调研发现,特色小镇建设中,节庆活动逐渐成为许多地方的“标配”。《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提出,“未经批准,党政机关不得以公祭、历史文化、特色物产、单位成立、行政区划变更、工程奠基或者竣工等名义举办或者委托、指派其他单位举办各类节会、庆典活动,不得举办论坛、博览会、展会活动”。基层群众反映,这样的节会活动,不仅容易导致浪费问题,也有违规之嫌。
八、资金不够,“PPP项目”来凑
一些特色小镇建设中,政府部门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选择了通过PPP模式筹措资金,但前期对项目的规划、收益测算并不明确,很容易带来债务风险。
西部某省一个“功夫小镇”核心区面积10.8平方公里,整体采取PPP合作模式建设,预计总投资320亿元。
中部某地与相关公司携手,通过PPP模式打造特色小镇,多个小镇规划总投资超过20亿元。一些地方在政府部门大力推动下,特色小镇建设PPP模式发展迅速。东部沿海某省发改部门召开的2017年省级特色小镇项目融资对接会,推出列入第一批创建名单的省级特色小镇融资项目76个,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其中,推出PPP项目8个,总投资86.8亿元。
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是特色小镇健康成长关键,一些特色小镇在社会资本以PPP模式介入后,后期能否提供较稳定的收益存在不确定因素,部分建设项目易“虎头蛇尾”。
那么,如火如荼的康养小镇如何避免这八大假象?如何才能实打实的持续运营?
康养小镇当然需要具备养老、养生、养病、养心等功能,为将产业做大、做精、做深,则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1.将康养产业(生产)与生活、生态结合起来,对于养老功能,要高于养老院;对于养生功能要高于疗养院;对于养病功能,要高于医院。这是一种个性化、品质化、定制化服务产品和品牌。
2.融入文化和旅游,只不过,这种文化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休闲、康养、度假氛围,乃至品味和品质,这种旅游可能以一种旅居的形式来体现;这就需要增加文化修养、体育健养等休闲运动业态。
3.融入生态环境,乃至景区,有时还要融入乡村、田园、森林、湖泊和海滩。
在“健康中国”正式成为中国发展核心理念的背景下,健康产业将在未来20年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期。同时,伴随“特色小镇”国家战略的落地,中央政府于近一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多个方面鼓励地方开展“特色小镇”建设。
目前,康养小镇已经形成三大主流模式:
1.天然资源引领——健康养生小镇
其特点是依托当地的资源禀赋,如自然、生态、人文、历史和文化等,打造以优势资源为主题引领特色的健康养生小镇。
此类小镇的建设发展对业态的区别化定位、特色元素打造及长期运营能力均有特殊要求。
2.产业科技驱动——健康科技小镇
其特点是当地具有较强的生命科学或大健康产业,以此为基础和发展引擎,依托现有产业及人才基础,打造具备科技价值含量特色的健康科技小镇,而且多具有或毗邻较为优质的大学和科研资源。
此类小镇的打造对于吸引、聚集和协同产业及人才落地的能力有特殊要求。其核心业态将以生物科技、医药研发、创投孵化、教育科研和医疗服务为主。
3.医疗服务导入——医疗健康小镇
其特点是依托当地特定的自然环境与交通辐射能力,规划、导入和构建优质、综合性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服务当地及所辐射、吸引的特定医疗服务受众或老龄人群,打造以医疗健康服务为特色的医疗健康小镇。
此类小镇对吸引优质合作伙伴、构建较强的医疗品牌及长期高品质运营能力有着特殊的要求。其核心业态体现为医疗服务、康复护理和养老养生为主。康养老小镇将是亮点。
中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的占比已达16%,预计2040年时的老龄比例将超30%。2050年,预计中国老龄人口将占全球总数的近1/4。对比其他人群,老年人在医疗健康方面的需求更复杂。
在中国老年医疗健康市场供求严重失衡的背景下,综合医疗、康复、护理、养老各类服务、能为老年群体提供连续性健康服务的健康小镇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聚焦服务老年群体的“健康养老小镇”将成为“医疗服务导入型医疗健康小镇”的主要和基础模式。
康养小镇要想成功,必须牢牢抓住五大要点:
1.明确目标服务人群
全面关注已老、初老和将老人群,兼顾其他年龄人群。
我们发现,无论是现有老龄人群,还是尚未步入老年的较年轻人群,均开始关注未来养老生活规划,且入住养老社区的意愿逐年升高。
在社会快速老龄化的背景下,健康养老小镇要有能力吸引、承接和全面服务已老人群(70岁以上、受完善医疗服务能力吸引)、初老人群(60-70岁、尝试及寻找合适养老生活居所)以及将老人群(60岁以下、正为未来养老生活制定计划)。
2.以全过程医疗健康服务为核心服务
接续性的医疗健康服务能力(预防性、 诊疗性和诊疗后期)。
从身体特质、患病率和疾病特质出发,老年人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不仅限于治疗,还需要匹配治疗后的康复、护理、日常疗养以及临终关怀服务。
因此,健康养老小镇需具备提供接续性医疗服务的能力,进行保健、医疗、康复、护理和养老为一体的机构设置,提供“预防、治疗、康复、养生”为一体的服务,涵盖预防性、诊疗性和诊疗后期。
3.整合一体化的配套服务
依据消费需求热点,提供围绕“身体、心理和社交健康”的综合服务。
在消费以及生活方式逐步升级的背景下,健康养老小镇应以老人群体及小镇居民的综合身心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小镇居民健康素养、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为目标,建设相应的配套服务业态。
可依据区域特色及需求重点,有目的地构建涵盖营养、文化、体育和消费的综合体验,从而培育有活力、有文化、有生命力和有尊严的社区生活氛围,使小镇居民实现“身体、心理和社交健康”的综合性健康状态。
4.经济可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以“医疗健康服务产业”为核心产业、以配套设施经营为辅助产业。
以医疗健康服务和养老产业为经营核心,以养老设施销售作为财务的平衡和补充,嫁接专业的医疗健康(医疗、康复、护理和养老)和配套业态运营方,建立长期的医疗健康服务及养老运营能力,打造核心的医疗健康服务产业,实现小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创造综合社会价值
长期而言,可成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及就业、税收来源。
医疗服务将成为小镇的产业基础和支柱,并可提升小镇所在区域的人群综合健康水平与医疗服务水平,实现小镇当地的产业升级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在设施建设期为当地贡献固定资产投资,在服务运营期带动当地GDP、医疗专业人员就业与税收发展。
另外,从中长期而言,小镇还可刺激当地和辐射人群的消费以及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带来大量辅助性新增就业岗位,并有助于提升地方土地的增值和收益。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