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新经济的调研报告
随着国家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新经济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中迅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数字经济、分享经济、平台经济、智能经济等新经济正在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主流,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牢牢把握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加快推动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区政协组织相关部门和部分政协委员就发展新经济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新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我区新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政府、企业、社会各层面为培育新产业、发展新经济开展了一些基础性工作,新经济产业、企业、业态、模式开始出现。新经济是新发展阶段的新事物,各地都在探索其发展方向、路径和方法,但客观地看,我区新经济发展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适应经济新常态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所表现出的力度、速度、规模、质量明显不足,与新经济发展先行区相比尚显迟缓。
(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慢。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7户,到目前为止有半停产企业15户,停产企业25户,其余企业虽然处于生产状态,但大多沿袭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盈利企业不多,勉强维持和亏损企业占多数,转型升级心有力而不足。全区企业科技创新项目2017年申报5个,2018年申报3个,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十分有限。全区企业创建省级品牌26个,国家级品牌9个,但涉猎互联网+、信息化、智能化、制造+服务等新经济发展路经的不足10个。
(二)新兴产业培育成长慢。目前,我区一产业仍基本沿袭着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近年提出的发展都市近郊型农业、农旅融合、农村电商尚未实质性起步。二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数据仅有13户企业,新技术产品非常少,近年提出的发展临空制造业、通用航空产业、军民融合产业等新兴产业还基本没有落地发展。三产业在新经济发展方面刚起步,引进培育了几户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企业入驻,但目前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牌子还不响。
(三)产业平台扩充进步慢。2004年我区启动产业园区平台建设以来,先后建立了侯家坪工业园、城东医药食品科技产业园、城东现代物流园、中和工业园四个园区,产业定位以发展医药、食品、机械制造、电子等二、三类工业和城市商贸物流为主、适度发展相关产业。侯家坪工业园2013年底基本建成并实现满园入驻企业50户,但大多数为传统工业企业,目前生产经营不景气;城东医药食品产业园规划面积约1.9平方公里,2010年启动建设,入驻各类医药、食品项目23个,除加多宝、金辉外大多尚未形成有效的生产能力;城东现代物流园,规划面积约1.4平方公里,2012年启动建设,引进4个项目,目前2个投入营运;中和工业园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首期启动1平方公里,2014初启动建设,引进4个项目,目前1个项目建成投产。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取得初步成效,但园区分散布局,规划面积小,企业容量小,承接能力有限,主导产业不突出,缺乏龙头引领的大企业,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园区扩充发展慢。四个园区几乎没有新经济企业,特色产业不明显。
二、我区新经济发展的问题及成因
当前,我区新产业、新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新经济发展认识不足,科技创新意识不强。新经济发展以跨行业、跨产业融合发展的全新业态改造和提升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渗透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正在颠覆式的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正在根本性的改变着当代经济发展观念。部分干部及企业对新经济发展认识不够,创新意识淡薄,甚至不清楚什么是新经济、为什么要发展新经济、怎么发展新经济。思想认识落后导致对当前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发展规律以及政策策略研究不足,对全国及其他地区新经济发展情况不太了解,因而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认知力、行动力不强,跟不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二)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少。从制造业看,我区工业企业多数起点低、研发设计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面对经济发展革命性的变化,不少企业惯性沿袭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企业关键技术仍处于跟着感觉模仿阶段,关键材料、零部件严重依赖购买,关键产品无知识产权、无品牌。企业经济实力不强,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仅占营业收入的0.19%,远低于全国4%的基本水平,导致产品结构不合理、低端产能闲置,高端产能几乎空白,产业及产品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谈不上跟上传统产业与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融合发展的潮流。
(三)新经济发展的环境不优、政策支持不足。一是推动新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缺失。当前,不少地方把推动新经济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建立了强有力的推进体制和务实管用的推进机制。我区还没有制定专门的新经济发展规划,没有形成清晰的新经济发展方向、思路、路径、载体,没有新经济专门工作机构、专业管理人员进行有目的地组织、引导、推动发展。二是激励新经济发展的政策缺位。近期,成都、杭州等地相继出台了刺激新经济发展的黄金50条、钻石29条等政策措施,我区在各地竞相加快发展新经济的当下,现有的产业政策明显滞后,在竞争中缺乏吸引力、竞争力。三是发展新经济的基础还很薄弱。新经济的基础和核心是知识经济,无论是信息经济、数字经济、网络经济、共享经济等都需要知识作支撑。当前,我区工业经济在知识、人才、技术等软件准备上存在短板,在推进大数据、云技术、超级宽带、智能制造、物联网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上同样存在短板,制约了新经济产业的培育、市场的形成。
(四)新经济发展的智力储备不足,科技人才缺乏。发展新经济的核心是人才的支撑,各地掀起一轮又一轮的人才争夺战就是在此背景下发生的。当前,我区支持新经济发展的人才严重不足,不仅缺少科技人才、创新型人才,而且缺乏懂新经济的经营管理人才,干部队伍中更是缺乏这样的专业人才。不仅如此,近期我区在各地人才“虹吸”作用下还出现了人才外流现象,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觉和重视。
三、对我区发展新经济的建议
针对我区新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学习贵阳、广州、杭州等地大力推进新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增强发展新经济的认识。一是认识新经济。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新经济”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化、传感感应、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广泛应用并融合于传统产业经济而诞生的新型经济形态,是数字经济、创新经济、科技经济、知识经济、服务经济、网络经济、智能经济的综合体现。新经济的实质就是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一系列领域的创新。新经济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形态,换言之,新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和必由之路,新经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可改变的经济大潮。为此,我们必须清楚认识新经济发展的背景、趋势、规律、路径及整体架构。二是增强发展新经济的紧迫感。我们应当看到,当前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步入瓶颈,发展举步维艰,甚至出现“钝化”。只有破除阻碍、创新发展,才能真正让经济发展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新经济已成为各地竞相发展的热点,不少地区已经快速步入了新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我们不能在发展传统经济的老路上徘徊,要真正切实树立紧迫感,增强危机意识。我们有连接成渝双核、融入成都经济圈的外部环境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个不可多得的优势,加快融入成渝特别是成都新经济发展,千万不能成为成渝新经济高地下的“洼地”和成渝新经济光芒照射下的“角落”。三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新经济发展需要有新的发展理念。任何墨守成规、安于现状、不创新发展,终将被淘汰出局,这是一条经各种经验教训反复证明的真理。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破除传统思维、老旧理念的束博,带头解放思想、树立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维,自觉以新思想、新理念、新思维寻求新发展之道。建议在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中,组织相关部门和企业负责人到成都、广州、杭州、贵阳等新经济发展先行区考察学习,并开展大讨论,通过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形成新经济发展共识,形成开拓创新的新经济发展思路、办法、行动,形成担当作为发展新经济的现实成果。
(二)进一步优化适应新经济发展的环境。在当下激烈的新经济发展竞争中,应当把比观念、比机制、比政策、比服务、比效率、比环境作为争取招商竞争主动权的关键举措。一是创优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环境。发展新经济必然会出现很多传统经济没有遇到的新事物、新问题,相关的体制机制必须跟上,应当建立抓新经济发展的专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建立新经济发展的管理和推进机制,系统地、精准地推进我区新经济产业发展。构建有利于新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切实破除限制新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市场主体创新的制度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按照精准化、差异化的要求,对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干部和不同行业、不同发展状况、不同贡献的企业分别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估指标,干什么就考核什么,既考核出显绩又考核出潜绩,既考核出共性又考核出个性,防止“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二是创优新经济发展需要的政策保障环境。政策是“气候”,企业是“候鸟”,哪里政策好,企业和项目就往哪里跑,在现阶段,优惠政策仍然是吸引企业和项目落地的最大“磁石”。发展新经济特别是引进重大项目、龙头项目,要算大帐、看长远,舍得给政策。要精准施策,发展什么样的新经济产业,建设什么样的新经济平台,实施什么样的新经济项目,引进什么样的新经济企业,应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创新政策支持,既要不触碰“红线”,又要有足够的竞争力和操作性,一些新经济先行地区有一种说法:“新经济政策贵在创新,走在前面可能成为经验,走在后面必定成为教训”,我们应当深思。应当学习借鉴贵阳、广州、杭州、成都等地做法,出台更加务实管用的能够在竞争中胜出的招商引资政策、引才聚才政策、科技成果转化利用政策、要素保障政策、专项资金扶持激励政策等,以激发市场主体、创新主体、管理主体的活力和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三是创优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优良服务环境。新经济的成长离不开政府的护航,需要营造宽松、包容、便捷的服务环境。服务好一个企业就是一本最好的投资指南,服务好一个客商就有可能促成“以商招商”,要借改革东风,大幅减少事前行政审批,健全事中事后监管,取消不必要的行业门槛限制,消除隐性壁垒,切实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要变管理为服务,进一步提升行政审批、政策落实、法律服务等方面服务的科学性、灵活性和针对性,进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坚决消除“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要尽快破除各类政务数据壁垒,建立一站式数据平台,一次完成办事程序服务,实现企业“办事零跑路、服务零距离、群众零顾虑”,通过优质服务增强吸引力。四是创优新经济发展需要的生态文化环境。进入新时代,一些市场主体特别是新经济主体比较看重生态环境、文化氛围等环境要素。我们要更加响亮地打出“长寿之乡”、“蜀人原乡”、“苌弘故里”等品牌,宣传要有力度、建设要有高度、感受要有深度,在此基础上,打造产城人文融合的产业链,建设宜居宜业有品位的优质生态文化环境。五是创优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环境。要真正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观念,全力打造政府、投资者、社会各方都满意的正能量的舆论环境、安全稳定的法治环境、便捷周到的基础设施环境、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公平互利的竞争环境。给投资者留下投资放心、赚钱安心、办事顺心、生活舒心的良好形象。
(三)加快推进新经济产业发展。一是制定新经济发展规划。及时制定我区新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以及行动计划,尽快建成一批具有雁江特色的数字经济小镇、电子商务小镇、汽车互联网小镇和以大健康为目标的长寿康养小镇,以此为引领载体,带动我区建设成为数字经济示范区,医药康养优势区,创新驱动特色区。二是积极推动传统产业与新经济融合发展。发展新经济并不意味以新经济替代传统经济,而是要利用新的技术和手段加强对传统经济的改造升级,实现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合、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我们要推动企业主动创新,发挥主体作用,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加快构建制造业的智能制造、定制化生产、制造+服务新模式,利用互联网推动农业和服务业走新经济发展路子,使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三是大力培育引进新经济企业。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双创”、“众创”、“众筹”、“众扶”等新型创业模式,可以考虑利用安置房闲置资源建立创客空间、社会实验室、智慧小企业创业基地,搭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并提供低成本、全方位和专业化服务。重视和支持现有新经济企业,制定梯度培育计划,比如可以考虑在西南电商城基础上建设电子商务小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创客空间、实验室、智慧小屋,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特别要以最大的创新、最大的担当、最大的力度引进新经济知名企业、领军型企业入驻雁江,以引领带动新经济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四是盘活资源助力新经济发展。开展城东新区、侯家坪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区、中和工业园区土地资源清理、企业闲置资产的普查和清理、安置房闲置资源清理,分类分企施策,盘活现有的十分宝贵的资源,用以建设传统经济转型升级的平台、新经济孵化发展的平台。
(四)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一是高度重视人才。新经济是高端人才、专业人才、创新型人才引领发展的经济,说到底就是人才经济,一个人才发展一个企业、一个人才带动一个产业的例子俯拾皆是。当前,全国各地人才竞争激烈,甚至出现了人才大战。我们迫切需要新经济领导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经营人才,所以应当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快建设以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二是积极培育人才。积极对接国内新经济发展高地,汇聚投融资机构、战略咨询服务机构、平台龙头企业等开展专题培训、成果演示、资本对接等合作,打造开放式的政企、企企常态化交流合作平台。组织相关部门、企业人员分期分批到新经济发展好的地区考察学习、交流挂职、专题培训。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来我区设置新经济领域相关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培养“接地气”的实用型技能人才。三是大力引进人才。建立面向区内外的人才信息库,密切相互联系,畅通咨询、引荐、创业渠道。鼓励雁江籍在外人才回迁总部、项目回移、资金回流、技术回乡。下大力气引进创业型人才、研究型人才、高技术人才,采取合资合作、引办领办、咨询策划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将引进的人才投身于雁江新经济发展主战场。
(五)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一是更加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在全国掀起新一轮大开放、大招商热潮的形势下,我们要将招商引资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头号工程”、“一把手工程”,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第一位置、龙头位置,以大开放推进大招商,以大招商集聚大产业,真正让招商引资已成为实现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和有力支撑。二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在招商引资中,要重视发掘利用各种优势资源,发挥商会组织、行业协会的作用以商招商、以企招商,通过定期召开商会、协会联席会议,发布招商信息,联络感情。企业更了解企业的需求、更容易交流、更谈得拢,企业有更多的信息资源、招商线索,以企业现身说法,通过企业广泛的人缘人脉和良好的信誉口碑,发挥其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发挥专业机构的作用招商引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发展前沿地区聚集着一批中介服务、投融资、咨询、代理等各类专业服务机构,对法律法规政策、经济发展趋势流向以及各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都有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大量的相关信息,可以选择一批担任招商代理、经济发展顾问、商务代表,签订委托代理招商协议,开展委托招商活动。三是建立专业化的招商引资队伍。按照“专业机构、专业队伍”的工作思路,从项目的推出、洽谈、签约、落地进行专业化管理、服务,提高招商引资专业水平。健全招商人才选拔、使用、培训、考核机制,实行优胜劣汰,选用优秀招商人才,把懂招商、会招商、能办事的精兵强将充实到招商一线。积极探索招商人才柔性引进模式,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专业招商人才和招商队伍。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