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文化旅游资源融合提升我市旅游品牌影响力的调研报告
为更好地推动文化旅游资源融合,提升我市旅游品牌影响力,根据市政协 2017年协商工作计划安排,今年 8 月至 10 月,市政协组织主席会议成员、部分政协委员及相关专家,在市有关部门和区县政协共同参与配合下,到部分区县进行了专题调研,召开座谈会,深入了解情况。10 月 12 日,组织召开专题协商会议,听取市文广新局、市旅发委的工作情况通报,充分听取委员和各方面意见,就深入挖掘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突出文化资源依托,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提出建议。现就专题协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一个定位,三个着力”总体要求,我市旅游发展以创建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淄博旅游走在全省前列为目标,深入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加快培育旅游市场新主体、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着力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旅游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一)发展思路明晰,旅游支柱产业地位逐渐形成
为推进全市旅游业发展,市委、市政府将旅游业纳入全市“文化名城”建设总体布局,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50 多个市直部门参与的淄博市文化名城建设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了“淄博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成立了文化旅游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摆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围绕推动旅游业发展,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淄博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关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政策,提出了旅游产业“一个核心、一条主线、四个亮点”,(即,以齐文化旅游开发为核心、以齐长城沿线旅游开发为主线、抓好“聊斋、古商城、陶琉和生态文化 4 个亮点”的“114 工程”)。设立了5000 万元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和4000 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视察、调度协调、做出批示。召开全市旅游业发展大会,明确旅游支柱产业发展定位。全市上下重视支持旅游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形成了抓“大旅游”、兴“大产业”的工作格局。
(二)项目带动有力,文化旅游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全市规划在建旅游项目 84 个,预计总投资 834 亿元,截止目前总投资额 161亿元。围绕全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市及各区县、各部门不断加强调度,持续进行督查指导,着力打造齐国古城、周村古商城(三期)、陶琉小镇、东方魔幻城、般阳古城、高青天鹅湖温泉慢城等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并突出抓好 14 个市级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目前,齐文化博物院、齐鲁欢乐世界等一批新景区建成开业,房车露营地、低空飞行等一批新业态项目落地生根,齐长城文化旅游创意园、印象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新项目规划、在建,旅游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围绕重点项目开展招商引资,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旅游项目推介会、对接会等活动,与多家国内外知名集团和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签订合作协议,带动了全市旅游业发展。
(三)创新促销方式,不断扩大淄博影响力
为推动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并实施国内市场优先、海外市场强化,区域合作并举,全力打造品牌的市场开发战略,进一步推进市区县联动、政企结合、市场运作的宣传促销机制。利用中央电视台、山东卫视、山航航机等平台开展淄博旅游形象广告宣传,利用北京-青岛段高铁列车以冠名方式宣传淄博旅游,在北京高铁南站及北京航站楼站内媒体展示旅游形象。策划开展“百万市民游淄博活动”、组织赴省内 16 地市及京津冀、组团赴日韩开展旅游专题促销,以签订游客输送协议为抓手,以资源推介、优惠政策、特色线路产品为手段,进一步提升淄博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以智慧旅游为抓手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围绕提高旅游信息化水平,构建“1234”智慧旅游体系,即建立淄博旅游云数据中心;改版淄博旅游资讯网、淄博旅游政务网两个网站;打造了淄博旅游微信订阅号、服务号和企业号;建成省内自媒体营销、大数据监测统计分析、重点景区监控、指挥调度视频会议等网络。利用新媒体开展精准营销,淄博旅游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宣传走在全省前列,官方微博被评为山东省最具有影响力的政务微博,今日头条号被评为山东省最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头条号。
截止目前,全市已开发建成 A 级以上景区 49 处,其中 4A级景区 13 家,星级旅游饭店30 家,其中 5 星级 2 家,旅行社 107家,其中 5A 级 1 家。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成为全市首个列入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文化项目,文昌湖旅游度假区建设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沂源县为省级旅游强县,旅游强乡镇 28 个、特色村 73 个、工业旅游示范点 21处、农业旅游示范点 87 处
2017 年 1-9 月份,我市共接待游客 3979.92 万人次,同比增长 8.61%,实现旅游消费总额 404.53 亿元,同比增长 13.82%。其中,接待入境游客 14.74 万人次,同比增长2.31%,入境游客消费 5569.15 万美元,同比增长 1.68%;接待国内游客 3965.18万人次,同比增长 8.63%,国内游客消费 400.71 亿元,同比增长 13.90% 。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我市旅游业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推动下,重点项目突出,政策措施到位,规划布局超前,各区县和相关部门落实有力,全市旅游业呈现出欣欣向荣、后劲十足的发展势头。但是,我市历史、文化、民俗传承保护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尚处培育开发初级阶段,与部分优秀旅游城市相比,与新常态下旅游业发展的多元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
(一)从总体格局看,旅游龙头品牌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
打造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需要在全国叫得响的旅游龙头品牌带动。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市旅游开发缺少全国知名的龙头品牌,旅游布局呈现景点星罗棋布、皓空无月、亮点不亮的局面,不能形成整体合力和较强竞争力,大部分旅游景区的客源以我市本地游客和周边城市为主,外省游客占比不大,这是影响和制约淄博旅游业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从而使我市旅游在强烈的市场竞争中影响力和吸引力体现不足。
(二)全面统筹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
基于淄博城乡交叉、组群式的城市特征,各区县的旅游重点项目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且发展潜力巨大。但体量小,布局散,缺乏统一协调发展的不足也明显存在,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格局发育不充分。另一方面,在资源整合、龙头打造、包装推介等关键环节上,区县、各景区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运作机制,点不成线、各自为战的现象较为突出。
(三)以特色文化资源充实旅游资源内涵、提升旅游平台品质、打造龙头品牌高地没有实现根本突破
我市齐文化、鲁商文化、聊斋文化、陶琉文化、孝文化等文化资源底蕴丰厚,黄河、鲁山、原山、马踏湖、文昌湖、溶洞群等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众多,有一大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独具自身特色的淄博工矿文化,这些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利用空间广阔,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近年来,全市各级加大开发力度,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看,重点历史文化、文艺、娱乐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偏低,还没有很好地对接旅游市场,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旅游资源为平台融合并形成极具吸引力的旅游品牌尚未有突破。如齐文化传承创新中,我市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强齐文化研究,但真正具有视觉冲击力,能够充分体现齐文化传统与发展传承,对游客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实物场景非常少,形成齐文化、齐国故都对外知名度很高,但现实的观赏性却无法满足游客需求的境况。同时缺乏具有创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娱乐方面产品单一、品味不高,很难与游客融为一体,缺乏生命力和吸引力。再如,能够充分体现我市特色的工业文化旅游还未能形成规模,相关的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四)旅游开发存在重复性、同质化问题
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重复性,同质化问题,尤其是与周边相邻城市的同质化、雷同性、缺乏自身特色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如多个区县在同时开发游乐园式景区,在乡村旅游中存在采摘品种同质化、农家乐打造模式同质化等现象,缺乏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特色旅游商品档次低、品种少、文化元素少、产品附加值小,缺乏创新性和高技术含量等问题应加大力度解决。
(五)旅游要素保障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部分景区的土地手续办理还不能达到预期,市区到重要旅游景区的交通道路水平参差不齐,各个景区之间的交通高效连接还不顺畅;二是部分景区管理体制不顺、机制僵化。主要存在着旅游资源管理主体分散,市、区县、镇村多头管理,事业、企业交叉管理,各自利益关系难以协调统一,不能有效实现旅游资源整合、统一规划和整体对外营销,制约了发展。三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现有景区多为传统景区,许多没有建设游客中心,停车场规模小,“智慧旅游”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咨询服务网络不完善,区县和火车站、汽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人口密集场所的旅游咨询中心数量不足。市中心城区旅游引导标识不健全,道路旅游标识数量少、版小、设计不规范。重要交通节点、换乘点缺少旅游交通导览图。四是市及区县旅游管理部门存在人员少、相关专业人员缺乏现象。高端旅游人才十分短缺,招商引智力度需要切实加大,我市还缺乏专门旅游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五是旅游企业整体竞争力较弱,旅行社、星级酒店等旅游企业规模小、散、弱,行业竞争力不强,缺少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知名品牌。
三、意见建议
旅游是文化性的经济产业,文化旅游业是旅游业发展最快的新兴增长点。为实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实现打造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应继续加大落实力度,坚持从游客的角度、从外地游客对淄博的感受入手,重点推进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深入开发和高度融合,深入挖掘利用我市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有重点地选择能突出展现淄博特色文化内涵和品牌提升潜力的景区、景点,集中要素资源、集中资金力量形成合力,以文化注入提升旅游资源内涵,对照差距,提高站位,按照国际化标准,打造充满文化影响力、长久生命力和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知名品牌,打造闻名国内、享誉世界的精品景区,形成市场应有的地位和回报。
(一)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切实推进市委、市政府旅游发展决策规划落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点多面宽,涉及单位、部门多,仅靠文化、旅游部门的单打独斗,发展实效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建议强化全市旅游一盘棋意识,市委、市政府牵头抓总,如,可以充分发挥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作用,也可建立专门的文化旅游指挥部机制,对各区县、镇办、村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施统一领导,统筹谋划、协同发展,切实解决多头管理、责任不清、服务缺位等问题;要以景区、景点为平台,打破行政分割,加强政府、旅游企业、游客的共同参与,加强在资源整合、市场开拓、项目建设、行业监管等方面的协调配合,集中力量办大事,凝聚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同时,积极探索与外地市进行合作,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另一方面,文化旅游经济是一项涉及长远、投资较大、周期较长的产业,其中还包含着很大一部分公共服务事业,在投资、土地、交通、税收等诸多环节上,也需要市委、市政府创新体制机制,集中统筹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吸纳社会资本,集中各方力量,最大限度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旅游发展,关键在人,要切实发挥专业干部队伍作用,立足本市,打破内部选人、小圈子选人的格局,选调热爱文化旅游,懂业务的优秀干部充实文化旅游部门和指挥部力量。
(二)充分发挥淄博工业文化的独有优势,提升工业旅游品牌影响力。工业文化旅游对淄博来讲,具有独特的旅游优势。我市具有很好的工业基础,工业企业历史悠久、知名度高、从业人员多、对外影响大,工业文化积淀深厚,陶瓷、琉璃、酿酒、煤矿、玻璃、丝绸、红木家具、乳业、食品等工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工业旅游的基础雄厚,具有很好地发展前景。目前,我市拥有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27 家。但从整体上看,工业旅游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对工业旅游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投入、工业旅游基础设施不能达到旅游景区的要求、工业旅游产品设计要素不全、与旅行社的联络不够密切,没有纳入到旅行社的线路之中、专业的导游(讲解)人员缺乏等问题。委员们建议,要充分挖掘我市工业旅游资源的特色优势,选择能体现淄博工业发展的特色、全面展示淄博工业发展历史、工艺和成就的产业中的代表企业,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独具影响力的工业旅游龙头品牌。并通过在张店等中心城区建设工业、企业博物馆等设施、在博山、周村等相关区县建设实地工业旅游展示项目等,通过博物馆的整体展示,调动游客赴实地参观互动的兴趣和热情,形成工业旅游品牌效应。同时,要按照旅游景区接待的标准,加强对工业旅游停车场、游客厕所、游客参观通道、游客购物场所、体验场所等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关注游客在工业旅游中“购”的需求,加强工业旅游纪念产品的开发设计,研制既有淄博地域文化特色,又便于携带、价格适中、有实用价值的工业旅游纪念品。
(三)结合我市“四位一体”城市建设,提升中心城区“多景互联”的中心品牌影响力。张店、周村、桓台、文昌湖旅游度假区是“四位一体” 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四个区县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互补性,在空间、时间布局上具有一体发展优势。委员们建议,要对标文化名城建设,高度重视发挥中心城区的重要作用,按照“四组全”发展框架,把中心城区文化旅游融入文化名城总体规划,使文化名城建设具象化、项目化、指标化、标志化、品牌化。随着“四位一体”建设深入开展,应当把四个区县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利用中心城区在客源、交通、消费等方面的集中优势,深入挖掘中心城区的城市资源,突出城市形象建设,集中力量打造中心城区“多景互联”的旅游龙头品牌。要通过有效整合,把散落于四个区县的重要文化、旅游资源连点成线,形成多景联动线路,打造四地各具特色、彰显淄博文化影响力、独具淄博特色的文化旅游龙头品牌。如张店区博物馆群落、书画古玩业、创意文化、购物中心、饮食汇集地等,周村区古商城等,桓台县马踏湖、渔洋文化等,文昌湖度假休闲旅游等可融合一体,连点成线,边线成片,共同发展。并在中心城区“多景互联”品牌建设过程中,不断增加旅游内容,如充分挖掘开发中心城区的夜间经济,拉长旅游线路,增加旅游时长。如在张店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公益性博物馆群落建设,形成规模,把散落于各区县的相关文化资源集中于此展出,长年免费向市民开放,作为加强文化名城建设、普及齐文化等淄博传统文化、打造现代齐文化与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有力阵地,进而形成一批地域文化品牌。同时,建议在博物馆周边建设相关旅游文化产品的配套服务设施,既满足游客需求,又提升当地经济。
(四)突出平台载体建设,形成极具吸引力的齐文化旅游龙头品牌。齐文化的旅游开发,作为全市的核心项目,重中之重是打造出能使齐文化“活化”的平台载体,使齐文化既有对外影响力,又有实地吸引力。委员们建议,要突出具有自身文化特色、具有打动游客、极具吸引力的平台载体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坚决防止重复、同质化问题,杜绝与同类旅游平台载体雷同,尤其对照有相同资源的城市及周边城市,拒绝雷同就是旅游发展的生命力。要注重保护、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体现旅游产品内涵,体现鲜明的地方旅游形象,突出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使旅游的综合效益发挥得更充分。建设平台载体,要突出古齐国的历史文化原貌,突出原汁原味,这需要对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做好深入挖掘。同时,要加强比较研究,通过整体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文化的相互比较,突出展现齐文化的独有地位。针对市委、市政府以齐文化旅游开发为核心的决策部署,要发挥现代文化手段优势,如以制作现代影视大片的方式,把齐国故都文化的平台载体建设,融入到鲜活的现代观感之中,从而提高齐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增加注意力和吸引力。同时要加强与齐地文化的融会贯通,打造大的齐文化旅游带,把淄博的齐都文化与相关各市,如潍坊、滨州、高密等市的齐地文化融入融合到齐文化的继承创新上,积极对接当代游客的兴趣爱好,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引领游客充分感受齐文化的风采。
(五)依托齐长城品牌建设,形成沿线特色乡村生态旅游。调研中发现,齐长城在我国长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市有多处遗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大的市场潜力。目前,我市沿齐长城已经开发了众多旅游项目,如国家 4A 级景区潭溪山景区,国家 3A 级景区齐山景区、梦泉生态旅游区、云明山景区、峨庄瀑布群景区,以及涌泉齐长城景区、马鞍山景区等以生态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旅游景区,齐长城、古村落等众多淄博元素为广大观众所认知和喜爱,经济和社会效益良好。但齐长城沿线处于偏僻地区的景点比较多,道路、公共交通、通讯、停车场、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基础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游客需要。沿途以乡村旅游和餐饮为主,由于缺乏规划指导,总体开发规模不大,档次不高,而且多雷同化。建议以齐长城乡村生态旅游为品牌,通过深度融合和开发,整合沿线景区,把沿线散落的点有机联结成线,形成齐长城旅游带。如依托大鲁山优质的自然资源优势,由政府主导,统筹协调,引进大开发商与高端规划单位,进行市场化运作,对大鲁山周边区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总体融合设计,建立以鲁山为中心的区域旅游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景区、景点,串珠成链,一体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要围绕齐长城沿线传统文化、历史名人故事和自然条件等打造乡村旅游点及其他旅游产品,坚持一村一特色,成熟一个发展一个,避免对齐长城造成破坏和同质化竞争。建议加强政策、财政支持,强化重点景区、村落配套设施建设,打造一批景色美、易开发的乡村旅游点,形成部分乡村旅游开发示范项目,以点带面带动齐长城沿线乡村旅游品牌升级。
(六)围绕市委、市政府规划落实,着力解决发展的配套基础设施服务问题。目前,制约我市文化旅游发展的瓶颈主要是在文化和旅游资源融合不够充分,基础设施滞后,旅游人才匮乏,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粗放等。打破瓶颈壁垒,一是要出台相关政策,杜绝同质化发展。加强规划指导,设置准入门槛,加大统筹管理力度,切实解决业内恶性竞争、产品同质化问题。如对现有的景点、景区的游客容纳量进行科学统计,在达到饱和量前,加强政策引导,防止企业上马同类项目,避免造成恶性竞争,影响业态健康发展。增强旅游品牌吸引力,重要的是突出文化旅游的自身独特优势,突出与其他地方和景区的区别。要在景点、景区建设中,鼓励挖掘我市独有的文化资源,以文化内涵彰显旅游特色。如齐文化在先秦文化中的独特地位、齐长城在春秋战国期间的独特作用、淄博乡村民俗风情等等。二是要加快改善交通设施,重点解决好景点之间、景区之间不联不通的问题。基于我市城乡交叉的空间布局,要积极推进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快速旅游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完善,在城乡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建立起完善的连接通道,使游客的活动畅通无阻。以现有的交通网络体系为依托,重点建设市、区县旅游集散中心,发展旅游专线交通、异地汽车租赁,完善公交、旅游巴士、出租车有效衔接、互为补充的市区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实现市区旅游无障碍通行,为游客提供便捷的交通环境,保证游客“进得来、出得去、游得快捷方便”。结合淄博火车站南广场片区建设改造和淄博高铁站的建设工程,建立相应的旅游引导服务项目,设立淄博旅游全景图、旅游路线图等宣传设施,使游客第一时间了解淄博旅游。改善候车厅设施,加强交通秩序管理,打造整洁、舒适、热情、和谐的淄博第一印象。合理设置出租车候车区域,实行人车分流,方便游客乘车。参照其他城市的做法,出台出租车管理办法,规范出租车运营管理。三是要完善宾馆饭店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食宿需求。要在全市范围内形成高中低档结合、酒店类型齐全、区域布局合理的旅游酒店接待网络,下大力气提升现有星级酒店、社会宾馆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在加强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高端品牌饭店或著名酒店集团入驻的同时,注重打造淄博本地特色品牌饭店,形成以高星级饭店为核心、中低档星级饭店为骨干、经济型饭店为基础的旅游饭店服务体系。同时调控节会期间住宿价格,防止短期暴利影响游客总量,产生负面效果。四是要加快旅游标准化建设。要结合我市实际,科学制定我市旅游行业标准,构建覆盖全面、科学实用旅游标准化体系。完善旅游集散网络,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引导、推介和咨询服务。针对当前自驾游显著增加的情况,按照国际标准增加完善全市旅游交通标识体系,加快自驾车旅游营地、自驾游停车场建设步伐,吸引自驾车游客。五是加快引进和聘用专业人才队伍。重点引进策划创意、规划设计、项目运作、国际营销、高端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型人才。要抓好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抓好对旅游行政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乡村旅游带头人、导游员分级分类培训,努力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和实用型人才。要加快构建旅游诚信体系,加强对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信用监督,建立失信惩戒机制,提高旅游行业自律水平。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