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
一、基本情况
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环保工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继续开展绿色单位系列创建工作加大新闻媒体和信息宣传力度。我区环境质量指标状况有所好转,区域环境质量主要指标合理控制在一定范围,总量减排各项指标稳中有降。农村面源污染得到一定控制,积极开展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工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认真制定《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严格环境执法,加大环境执法监察力度,环境保护执法水平明显提高,顺利通过环保督察。
二、存在问题
一是对环境保护的规律认识不足,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淡薄。多年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环境建设措施单一,重建轻管,环境治理以末端措施为主,没有从源头抓起,环境保护措施缺乏连贯性、前瞻性。
二是污染减排压力巨大,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始终是我区城市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城市空气质量处于轻度的污染水平。
三是环境监测、环境监察、污染事故预警和应急反应等能力较低,设备不足,力量薄弱的问题较为突出,不能适应当前环境监管和服务需要。
四是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生态环境污染、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小城镇和农村的生活垃圾目前处置方式为简易堆放。
三、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以新《环保法》、大气十条、水十条等为重点,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环保法制培训和宣传教育,切实增强环保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继续落实好环保知识进学校、进课堂,切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结合全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强环保宣传,充分发挥好舆论导向的监督和推动作用,切实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继续做好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的群众的宣传教育,增强其保护饮用水源的责任意识。
(二)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组织领导,努力构建区域大生态环保新格局。落实好各级政府的监管责任、各部门的共同责任、企业的主体责任,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强化全区环境监察“点、线、面”网格化管理,建好、管好、用好环境污染防治设施。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十条”以及省上《实施意见》,在继续实施《秦州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基础上,认真制定全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按照“责权明确、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要求,切实推进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机制,提高监管执法水平,明确属地管理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大环保工作格局。
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积极推进重点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防关停企业死灰复燃,强制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及生产设施。积极督促相关企业单位做好治污工程项目的申报和运行工作,落实环保产业政策,健全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督促企业改进养殖方式、建设治污设施,促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积极鼓励引导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户和散养户进行适度集中,对污染物统一收集和治理,减少直接排放量。继续抓好扬尘、噪声、油烟专项环境整治,促进区域环境质量继续稳中向好。加强重点企业排污情况的在线监测和城市空气质量的实时监测,并做好信息公开工作。要严格执法,加大对环境污染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形成严查重处的高压态势。
(三)提高环境保护执法能力,抓好环境安全监管工作和固体废物管理。一是加强环境安全排查。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安全风险专项整治,对全区所有建设项目存在的环境安全风险进行全面排查,指导企业进行整改,从源头上有效化解环境风险。二是强化辐射环境监管。严格辐射安全许可证管理,对辐射安全许可证到期的单位,一律督促办理相关手续。三是加强环境应急联动。创新环境应急预案管理机制。四是强化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五是强化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管理。对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排查,重点对垃圾渗滤液处理、填埋场安全隐患等进行整治,确保正常运行。
(四)抓好农村环保工作,把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一是依据《甘肃省县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实施方案》,建立全区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划定机制,积极协调省环科院,编制我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编制实施《秦州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切实从源头上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二是强化农村环境管理。严格按照《秦州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后续管理办法》要求,加大对项目后续运行监管,实行季度督查考核制度,确保项目设施不闲置、不损坏,正常运行。三是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重点治理垃圾随意倾倒、污水乱流等突出环境问题,完善保护运行机制,推进农村污染防治。四是加强对重点镇和试点村建设规划的领导和指导,彻底解决私搭乱建行为。继续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建设生态化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工作重心要从建设美丽乡村向经营美丽乡村和共享美丽乡村转变。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