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科技短板,助推我市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义乌加快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的产业支撑。当前,我市实体经济存在:转型升级步伐不快,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平台支撑不足,产学研成果转化效果不佳,大量传统行业、企业举步维艰等诸多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是义乌的实体经济缺乏科技这个核心的竞争力,工业科技已成为制约我市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短板。
一、我市科技发展的现状和困境
(一)产业层次偏低 经济结构急待优化
我市经营主体量大面广,市场经营户、个体工商户等20多万,工业企业3万多家,其中相当比例是低、小、散的家庭作坊式的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只有800多家;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偏多,高新、战略新兴产业偏少;行业内品牌企业少,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偏低;经营主体质量意识、科技创新意识都有待提高。
(二)科技人才在产业工人中比重低。
截至2015年底,义乌拥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3500多人,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3100多人。这些中高级人才主要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如学校、医院等部门,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严重不足,科技人才在产业工人中比重明显落后省内经济比较发达市县。
(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占比明显偏低
2016年1~10月,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1.2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22.77%。低于我省2015年的平均水平37.2%。
(四)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低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是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国际上通常采用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的R&D水平,体现着一个企业的竞争力。2015年我市的(R&D)为1.61%,落后于金华市的2.23%,浙江省的2.36%。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偏低,必将影响义乌经济发展后劲。
二、针对义乌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科技短板,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目前,我市已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1家,省级农业企业研发中心8家,两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加强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快我市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政府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一把手”抓科技,营造浓厚氛围,着力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
1、大力发展大专院校,做强做大科技资源存量,全力支持创新载体发展。全力支持义乌工商学院、浙江机电技师学院等本土高校的提升发展,拓展专业领域,增设创意设计、工业智造等产业高端制造专业;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创办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科技人员和产业技术工人;加快推进义乌科创新区建设,把义乌科技创业园打造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把义乌工业园区打造成国家级高新示范园区。
2、做强义乌工业设计中心、中科院沈阳自动化义乌中心、浙江工业大学义乌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引进平台。
3、加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引进力度,继续推进北京中关村异地孵化器等“外脑”建设,探索建立特色众创空间,引导人才、项目、资本、技术等科技创新创业要素与义乌的交流合作,实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科技人才高度集聚、科技企业落地生根,形成拥有强大支撑的产业创新生态链。
4、做实义乌科技大市场等创新服务平台,并向下延伸到工业园区等产业平台,或在各镇、街道设立分支机构,促进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为生产力或创新产品。
(二)集聚科技人才,打造创业、创新人才“高地”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必须牢牢抓住人才这个根本。
1、优化人才公共服务、创新引才机制
积极创新引才方式,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坚持引才、用才并举,打造最优人才环境。科研、技术型单位部门,要打破编制和岗位职数限制,强化人才公共服务,创新“股权绑定”、“共同创业”等引才机制,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广纳人才,以市场机制集聚人才,以令人向往的职业愿景和优厚待遇留住人才。
2、坚持平台引才、项目引才,壮大我市科技实力。以大项目、大平台实现人才大集聚,同时通过“柔性引进”和“外脑工程”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产品科技含量。
3、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探索建立行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育科技人才,特别是行业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机制,加快人才培育步伐,高效解决各行业产业发展中人才这一最大瓶颈。
4、充分发挥我市现有博士、专家等各行业拔尖人才的作用。
通过在企业设立科技顾问、科技特派员等,选派专业对口的博士、专家等入驻企业,协助企业解决一些科技难题。
(三)举全市之力,做大做强“千人计划”等引进大项目,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龙头带动作用
近年来,我市引进、培育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4人、省“千人计划”专家8人,“吉利义利动力总成”、“义乌华灿光电”等一大批项目落户义乌。这些项目科技含量高,能否按预期目标形成大产业,对义乌发展影响深远。建议列入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核心工作进行考核,要举全市之力,为他们做实、做强、做大提供充分的保障和支持。
(四)优化科技与金融生态环境,降低企业投融资风险和成本
探索科技与金融结合体制、机制,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1、引入民间资本、市场机制,通过建立创业投资基金,发挥专业化优势和引领作用,推动科技企业上市和再融资。
2、降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贷、融资成本。
融资难、融资贵,是义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着一大难题。对初创期科技企业的贷款实行贴息政策,在财政科技经费中安排专门资金,对初创期科技企业贷款按照银行同期基准利率的一定比例给予贴息。
3、全面推行科技信用担保政策,建立更加高效、开放“科技风险补偿”机制,切实解决企业资金困难,促进科技创新投入,通过金融带动科技发展。
(五)精准施策,助力行业、企业转型升级
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发展。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政府要帮助企业转变观念,把培育和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建设作为政府一项重要工作。
1、优化政策扶持,因企施策、分类施策,切实为高新技术企业减负、减税、降费,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
2、调整科技项目补助方式,由事后补助改为事前补助、事后考核;
3、加大科技投入和项目奖励力度,特别是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政策扶持,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
4、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把“小商品”做“精”、做“专”,提升小商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经济进入新常态,义乌经济,特别是量大面广,面临巨大转型升级压力的义乌实体经济,唯有下大力气去补齐科技这一短板,极大地提升创新发展的能力,推动义乌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为加快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奠定坚实基础。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