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我市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外流,未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日益严峻,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基层调研发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培育模式需改革。基层调研发现,目前培育模式比较单一,大多是集中理论培训与田间实践指导,因为农民从事行业范围广泛,种植、养殖、林业、农机等类别,岗位复杂,农民职业日趋多元化,单一培训模式无法对某一具体的类型进行合理规划指导,难以满足农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二是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所需。据高新区农工办主任王杏林反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既有农村本土的农民,还要培训每年的新生的劳动力,既有职业技能培训,又要有农业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生产的多样性带来需求的多样化,培训还具有连续性、时效性,现有条件设置的培训内容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三是教师素养参差不齐,影响培训质量。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教师,大多是农业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培训的经验不足,较注重理论辅导。顶尖的专业型教师少,无法普及推广新的技术。部分培训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缺乏实践经验,知识结构老化,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严重影响培训质量再提高。
四是资金不足,培训条件难以改善。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政府出资为主,资金有限,造成培训机构设施陈旧落后,实验实践条件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员的积极性,培训效果也难以保证。
五是整体缺乏有效指导,合理协调。在实际培训工作中,各类培训主体涉及各个部门,资金、师资、教材、场地、证书等方面,缺乏统筹安排,培训质量不能整齐划一地推进,培训后学员之间,学员与教师之间,学员与培训机构之间没有建立联系机制,培训后所学知识或技能难以指导具体工作,效果不佳。各地认证工作比较分散,后期跟踪服务工作难以统筹安排,合理协调。
六是新型职业农民产销供给服务水平低。新型职业农民是独立个体,产销供给都各自为战,农资购买一般在乡镇经营网点,质量没有保证,还经常出现伪劣农资伤农事件,纠纷一直不断,农产品销售也处于低势地位,话语权薄弱,时有丰收不丰产现象发生。对新型职业农民产销供给加以协调指导,提高对其服务水平,帮助其利益最大化是政府及培训机构应尽的责任。
为此,基层建议:一是改革培育模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针对农民群体的学习特点,深入研究,确定适宜的培育模式,引发农民学习兴趣,激发农民思维,培养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合理设置培训内容。做好前期调查准备工作,切实考虑农民实际所需,分班分期对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内容力求通俗易懂,简洁实用。 三是提高教师素质水平。聘请高校专业教师及行业标兵做兼职教师,送本地优秀教师走出去学习,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做好师资储备工作,与时俱进地培养新型农民师资。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培育基地建设。政府要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础建设,改善实验实践条件,进一步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实际操作学习所需。五是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指导中心,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建立市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指导中心,强化培训和示范基地建设,从资金、师资、教材、场地、证书等多方面统一分配协调,由专业人员统一服务。设置周末课堂,全面系统地为新型职业农民服务,并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网站,跟踪服务于后期培育工作。六是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合作组织。针对生产经营型的新型职业农民成立合作组织,统一采购农资和销售农产品,实现节本增效;使农民与龙头企业完美洽接,提高产品附加值。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