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全域旅游推进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 湖北慈善公益网 2018-10-20

  全域旅游是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全新发展模式,是落实“文化旅游强市”战略的有力抓手,也是我市旅游业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为进一步了解我市全域旅游推进情况,在市政协领导的带领下,我们组织部分委员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全域旅游推进情况


  我市发展全域旅游起步较早,2013年底,市委、市政府适应旅游业发展新形势,率先在全国提出全域旅游概念,随后编制完成了全国首个市级层面的全域旅游《规划》,明确了要把汉中建成国际自然旅游目的地的奋斗目标。2016年2月,汉中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通过完善机制体制,推动多业融合,加强基础建设,优化旅游环境,推动“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旅游经济增长迅速,产业拉动效果显著。5年来累计接待游客1.5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95.1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4%、23.1%。2017年接待游客42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32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比重达17.4%,旅游业已成为汉中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全域旅游理念基本确立。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全域旅游工程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实施全域旅游工程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障。进一步丰富了“文化旅游强市”内涵,提出要把汉中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中国汉文化传播示范基地,实现由文化名市向文化旅游强市的跨越,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在全市上下基本确立。二是全域旅游业态加快融合。设立了6000万元的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加快实施重点文旅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25.6亿元,成功创建4A级景区10个。餐饮住宿行业积极改造升级,加速推进旅游融合,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建成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9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15个、乡村旅游示范村21个,省、市文化旅游名镇12个;累计发展星级饭店和商务快捷酒店437家、旅行社26家;成立汉中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开发出4大类、30多个品种、1000余件文化旅游商品。三是全域旅游体系逐步完善。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抓总的创建工作指挥部和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调整设立了市旅发委,组建了市文物旅游稽查支队、旅游信息服务中心、旅游警察、旅游工商分局、旅游巡回法庭。通过开展综合整治,全域旅游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四是全域旅游形象日益彰显。通过连续多年举办油菜花海旅游文化节等节庆活动,提升了汉中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我市先后被评为“最具投资吸引力绿色旅游城市”、“全国十大全域旅游目的地”、“全国厕所革命先进市”。我市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在第三届全域旅游推进会上进行交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总的来说,当前我市旅游业进入加速发展期,发展全域旅游有基础、有机遇、有成效,旅游战略地位显著提升,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产品结构日趋丰富,功能配套不断完善,旅游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为全市发展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和推动“三市”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当前我市在推进全域旅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全域旅游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重视程度不够。一是对发展全域旅游的决策部署理解还不深刻。虽然我市全域旅游发展起步早,但一些部门单位对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决策部署重视程度还不足,对我市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认识还不够,对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理解还不深,对旅游业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准备不充分。二是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县区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较慢,旅游管理机构和人员不能完全满足全域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一些涉旅行业部门大局意识不强,尚未将发展全域旅游与部门工作有机结合,没有及时出台支持配合全域旅游发展的专项意见。旅游监管协调配合不强,措施不到位,难以形成监管合力。

  (二)旅游景区重复建设和产品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一是市级层面统筹协调不到位。旅游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衔接不紧密,旅游资源开发集中度不够,存在县区各自为政、景区模仿抄袭等情形,导致项目重复建设和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二是文旅项目包装策划水平不高。缺乏高水平的旅游创意团队和旅游专业人才,对游客需求认知不到位、把握不精准、挖掘不深入,文旅项目策划质量不高,产品内涵不足,没有较好地解决旅游产品供给侧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游客所需,吸引力不强。三是重点景区示范带动力不足。旅游产业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缺少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较大规模的旅游综合体。景区规模普遍小而散,缺乏国内外叫得响、能够有力占据市场的标志性资源;重点旅游线路不明晰,缺乏点线串联,近年来着力打造的紫柏山、黎坪、华阳等重点景区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四是部分项目推进缓慢。西汉三遗址、红寺湖、南沙湖等部分旅游资源被先期进入的企业长期占据,项目推进缓慢,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而与我市西汉三遗址较为相似的桂林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改造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东西巷主要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建筑,被誉为“老桂林街巷唯一的标本”。2016年10月市领导带队赴桂林考察时,东西巷改造还在规划部署阶段,但经过不到两年时间的改造,东西巷街区及周边环境已发生了彻底改变,既保持了原有的古巷风貌,又实现了文化、旅游与城市建设的有机融合,有效提升了桂林城市品位。今年6月初,我市全域旅游调研组赴桂林考察时,晚上来到东西巷发现依然人头攒动、业态兴旺,给调研组一行留下深刻印象。

  (三)旅游综合环境不优,旅游要素配置不全,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一是部分传统景区提档升级较慢。景区改造大多停留在修修补补,旅游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尤其是“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突出。二是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落后。激励机制和措施不健全,市场意识不强,服务接待不到位,被动应付、坐等游客上门。部分涉旅单位诚信缺失,宾馆饭店和出租车宰客现象时有发生。三是旅游要素不全。全市还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主题酒店、康养度假酒店也较为缺乏,与汉中建设旅游文化强市的战略不对称。旅游淡旺季差别明显,受旅游季节影响,呈现旺季一房难求,淡季住房过剩问题。旅游餐饮业品类少,分布零散,经营环境、卫生条件、服务质量有待持续改进。城市交通拥堵、停车难,背街小巷和城乡结合部脏乱差等问题依然突出。旅游休闲方式单一,旅游商品研发不足,挖掘不深,现有产品品类单一,缺乏特色,旅游娱乐消费和商品购物场所较少,“游、购、娱”消费比重较小。 

  (四)旅游宣传缺乏整体包装,资源分散,影响力不强。一是宣传口号不统一。全市缺乏统一的整体形象包装和统一的宣传广告语,县区和景区各打各的牌,各有各的宣传口号,难以让游客对汉中旅游留下深刻印象。二是旅游宣传资源分散。旅游营销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宣传方式单一,运用新媒体能力不强,资源整合不够,宣传效果不佳。三是全民参与氛围不浓。群众对全域旅游和创建工作知晓率不高、参与意识不强,缺乏主人翁意识,甚至存在个别市民诋毁旅游形象的言行,“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氛围远未形成。


  三、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全域旅游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增强发展全域旅游的信心。一是充分认识发展全域旅游对推动“三市”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省委也明确支持汉中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名市”。市委、市政府为强化文化旅游在“三市”建设中的地位,作出“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战略部署。我市历史文化悠久,生态环境优越,人文民俗独特,发展全域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增强工作信心,以发展全域旅游为抓手,吃透用活中省旅游产业扶持政策,促进汉中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推动新时代汉中全域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为追赶超越、建设“三市”注入新动力。二是强化协作配合,加快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活动。在创建工作中,职能部门要强化统筹协调,对标梳理,查漏补缺;相关涉旅行业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及时出台支持配合全域旅游发展的专项意见,确保顺利通过创建验收评定。

  (二)切实强化项目建设,增强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精心策划包装旅游项目。旅游经济是创意经济,需要常做常新,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贯穿于旅游产品开发全过程,认真研究游客的需求,做好旅游项目策划包装,提高项目创意水平,提供游客需要的旅游产品,增强产品吸引力和市场人气。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需要政府持续加大投入,要加强项目争跑力度,用足用好中省支持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同时,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积极扶持和引进大型旅游集团和旅游综合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业发展。三是加大跟踪协调,有效盘活闲置资源。继续加强与陕旅等企业合作,加快“西汉三遗址”和东关、南关正街保护性开发进度,解决部分文旅资源长期闲置问题。四是持续推进旅游融合,打造核心旅游品牌。加大创4A以上景区支持力度,推动传统景区提档升级,加大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集中精力建设好重点文旅园区和精品景区;破除单打独斗、小而全、自我孤立的发展思路,以游客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产业融合,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三)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补齐旅游服务短板,完善景区的配套服务功能,推动旅游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智慧景区建设,推进涉旅数据信息共享,提升旅游在线服务效率。二是优化旅游要素配置。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学养闲情奇”等要素,打造新型住宿业态,挖掘民间传统小吃,构建特色餐饮街区,开发康体养生产品,不断丰富产品供给和服务,完善点线串联,让游客获得全新的旅游消费体验。挖掘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开发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提高旅游商品消费比重。三是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分级分类加强涉旅人员培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立旅游人才奖励制度,加强旅游紧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参考专家学者的建议,研究成立汉中旅游咨询机构,为全域旅游科学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四是强化旅游环境建设。深入开展旅游市场综合整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执法行为,加强旅游市场诚信建设,提升监管水平。

  (四)充分整合旅游宣传资源,提升宣传推广工作成效。一是做好旅游品牌包装。强化旅游品牌意识,发动群众参与汉中旅游标志、宣传口号等旅游形象体系设计征集活动,做好旅游品牌包装。二是坚持不懈进行宣传推广。有效整合资源,完善宣传推广体系,加强在国内外主要城市、主流媒体以及客源密集区的宣传,重点在高铁沿线和周边城市宣传汉中旅游品牌和旅游产品。三是改进旅游宣传方式。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平台,通过新型媒介加强宣传,实现旅游营销网络全覆盖。选聘汉中籍大学生担任汉中青年旅游使者,在高校开展旅游推广活动,增强汉中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全域旅游建设。通过宣传发动,引导广大群众共建生态环境,共建全域旅游,共享美好生活,让群众分享全域旅游成果,形成人人关注、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全域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首页
  • 电话
  • QQ
  • 信息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