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三峡全域旅游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政协2017年重点工作安排,由张祥荣副主席带队,抽调县政协相关委办、旅游局负责同志和部分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太极、三塬、岘塬、关山等乡镇和甘肃炳灵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太极岛景观带及黄河水电博览园等景区景点,通过实地查看、听取介绍、座谈交流的等形式,对黄河三峡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旅游产业培育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点,坚持龙头地位不动摇,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和黄河三峡列入全省20大景区之一的战略机遇,依托得天独厚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景区景点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强化宣传推介举措,奋力打造丝绸之路·唐蕃古道旅游名县,旅游产业呈现强劲发展态势。目前,全县有旅游景区景点30多处,农家乐310家(星级农家乐25家),宾馆饭店98家(星级宾馆2家),旅游企业12家,旅游船舶250多艘,旅行社2家,旅行社网点3家,出租车保有量344辆,涉及旅游业的从业人数达到2.35万人;游客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幅超过20%,2016年接待游客39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7.4亿元。
一是谋划发展定位高。县委、县政府坚持旅游领先,着眼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大局,以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谋划,积极构建“一城三湖六品牌”的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编制完成了《黄河三峡大景区建设性规划》及各景区景点建设性详规,使专项规划与城市、国土、生态、农业等各项规划实现有机衔接,各项建设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发展规划相适应,为推进我县全域旅游发展绘制了美好蓝图。
二是项目建设投资大。坚持发展抓项目,先后争取实施了黄河水电博览园暨刘家峡大坝码头旅游服务中心、抱龙山凤凰岭国际滑雪场、南滨河路景观带、太极岛湿地修复与综合治理等总投资14亿元的旅游重点项目;建设了61.13亿元的兰刘沿黄河快速通道,17.25亿元的折达二级公路,3.43亿元的西山公路,1.49亿元的环城北路,累计投入10亿多元的县城中环路、南北滨河路、金河湾黄河大桥等道路交通骨干工程;实施了总投资20多亿元的黄河明珠国际酒店、太极大桥、鸿瑞名都城市广场、城区绿地景观绿化、黄河夜游亮化等一大批优化城市功能的项目建设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全域旅游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有力提升了黄河三峡旅游的整体形象和品位。
三是产业融合成效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成三塬、岘塬、盐锅峡3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和西河、三马台等8个蔬菜生产基地,积极发展休闲采摘、生态餐饮、农家住宿等旅游项目,带动周边农户由传统农民向旅游从业者、经营者转变。加强对刘盐八库区水土、水源的保护与治理,建成县城南山、尕塬后山、黄河水电博览园面山绿化等一批造林绿化工程,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注重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炳灵寺石窟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永靖傩舞戏、白塔木雕、王氏铸造3项技艺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旅游发展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成功举办了第七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开幕式等大型节会赛事活动,吸引投资商和旅行商走进黄河三峡,全面促进了旅游业与农业、生态、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互促发展。
四是服务保障后劲足。县上成立了黄河三峡大景区管理委员会,对旅游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统筹开发。组建县属国有黄河三峡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搭建旅游融资平台,对黄河水电博览园、太极岛景观带、炳灵湖旅游船舶集中管理和经营,全面负责景区景点开发建设,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积极搭建智慧旅游平台和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强化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工作,旅游业服务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县旅游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受自然条件、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旅游业发展仍然缓慢,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资源缺乏深度开发。我县旅游业仍然处在观光游览的初级阶段,整体开发水平较低,“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要素发展不均衡,综合效益不高。主要体现在:重点景区景点打造力度不够,旅游核心品牌不响,吸引力、影响力不大,如炳灵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和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开发建设停滞不前、游客稀少。参与性、体验性的消费项目少,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层次低,景区景点串联度不高,“一日游”“ 二日游”精品线路不成熟。对传统文化、名俗文化的挖掘不深,传承和利用不够,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滞后,产业附加值较低。
(二)建设资金投入有限。我县旅游产业开发建设中,县级财力投入有限,民间资本带动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基本依靠争取项目建设带动发展,资金渠道单一,无法形成项目和旅游发展资金的整合互补效应,旅游业整体发展较为缓慢。
(三)服务管理相对滞后。旅游产业发展涉及多部门、多领域、多行业,部门联动执法监管机制不健全,旅游市场监管难度大;农业、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低,服务管理水平有限,产业培育能力弱、融合发展进程慢;乡村旅游发展缺乏规范引导,特色不明显,同质化严重;旅游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会管理、懂经营的旅游专业人才匮乏,尤其是资源规划、技术管理、市场营销等高层次、专业型旅游人才稀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发展。
(四)基础设施有待提升。兰刘沿黄河快速通道虽建成通车,但与兰州、西宁等地的时空距离仍没有大的改观;连通县内各景区景点主干道和景区道路交通网络不够完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还处在初期建设阶段,路面狭窄、路基状况差。景区景点内停车场、码头、休憩点、购物点、指示牌、公厕等配套施建设滞后,有待全面提升。
(五)市场营销亟需突破。我县重点旅游景区景点除水电博览园、太极岛景区由旅游投资公司集中管理运营外,炳灵丹霞国家地质公园、恐龙国家地质公园都是政府拨款的事业单位,缺乏适应市场的活力,市场营销能力不强,对客源市场开发措施不多、范围不广,旅游经济效益不明显。“黄河三峡”品牌整体宣传效果不明显,宣传推介的持续性、系统性、针对性、创新性不强,还没有真正做到“走出去”“引进来”。
三、意见建议
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建议要以强化服务管理为抓手,以开发优势资源为重点,以拓宽资金渠道为支撑,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关键,以转变营销方式为驱动,全力推动我县全域旅游产业发展。
(一)以强化服务管理为抓手,着力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一要科学编制总体规划。围绕“一城三湖六品牌”的总体布局,按照“旅游+”发展新模式,结合现有旅游修建性详规及各行业专项规划,推进“多规合一”,高站位、高起点加快编制完成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力求突出规划引领作用,推动旅游产业科学有序发展。二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借鉴市政综合执法管理模式,撤销永靖县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行政执法局,成立永靖县旅游管理行政综合执法局,划转相关部门部分职权,实现旅游市场综合执法管理。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规范引导乡村旅游有序开发建设,突出乡土文化、地域特色,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千篇一律。三要强化组织引领作用。加深相关部门对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凝聚发展旅游产业的共识,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协调并进的全域旅游发展合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单位, 培养引进一批现代农业管理、技术精英人才,全面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延长产业发展链条,切实增强产业带动能力;积极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通过项目带动、文化创意、举办文化旅游产业论坛等形式,培养一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继承人,特别是非遗项目传承人,深入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促进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四要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对现有旅游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人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以师带徒、以老带新、举办培班等方式,开展政策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引进旅游策划、管理和营销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为我县全域旅游产业的开发会诊把脉、提供决策咨询、培养后续人才。
(二)以开发优势资源为重点,着力推动全域旅游提质增效。一是培育核心景区景点。注重品牌塑造,对现有景区景点改造提升,重点打造炳灵丹霞国家地质公园、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等资源品位高、文化积淀深厚、自然景观独特的精品旅游景区景点,真正把黄河三峡大景区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甘肃雁栖湖,兰西会客厅”。二是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加强与刘家峡水电厂和炳灵寺文管所的协调衔接,将水电博览园、刘家峡水电站、炳灵湖景区、炳灵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炳灵寺、太极岛景区、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枣园新村、吧咪山、抱龙山和罗家洞等重点景区景点串点成线,并实行通票制,形成大景区旅游精品线路,全力实现“一日游”向“多日游”的转变。三是突出“蓝色黄河·魅力永靖”主题。依托炳灵湖水资源优势,借鉴嘉峪关方特欢乐世界的成功经验,高标准谋划,大手笔建设,引进集生态回归、水上游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大型水上娱乐项目,打造黄河三峡“水上方特”,真正做好做足“水”文章。依托黄河三峡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流传千古的故事传说,借鉴《丽江千古情》、《宋城千古情》等大型实景演艺项目的成功经验,积极开发《印象黄河三峡》《文成公主进藏》等元素的文化演艺项目,弥补旅游文化市场的空白,丰富黄河三峡旅游文化内涵。四是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在大力发展中药材、百合等特色农副产品的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文创单位以及民间手艺人之间的合作,围绕白塔木雕、建筑、彩陶、婚俗、节庆等地域传统文化元素,广泛征集研发旅游商品,精心打造一批便于携带、富有永靖特色的专属旅游商品、纪念品,不断提升旅游产业附加值。
(三)以拓宽资金渠道为支撑,着力加快全域旅游建设步伐。一是打造重点旅游村镇。在大力争取专项资金的同时,将全县旅游产业培育与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选择精品旅游线路上的重点村、特色村重点投入、重点打造,建设一批精品景区、精品景点。二是集中财力办大事。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有效整合相关部门的项目建设资金,向精品旅游线路、重点景区景点、旅游村倾斜,集中财力推进全域旅游大景区建设。三是充分发挥县旅投公司作用。依托县旅游投资公司投融资平台,积极拓展融投资渠道,开展与县内外金融机构和企业集团的信贷投资合作,盘活存量资金,助力旅游产业发展。通过宣传引导,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全域旅游产业开发,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多方投资、共同开发的格局。
(四)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关键,着力增强全域旅游发展后劲。一是争取实施兰州至永靖高速公路,缩短永靖至兰州等地的时空距离,实现我县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二是立项实施环库北路(刘家峡至炳灵寺峡口公路),打通炳灵湖景区动脉线,连通库区周围景区景点,全力拉动我县休闲旅游、生态养殖、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三是着力优化农村路网结构,改造提升中庄村至枣园新村、岘塬刘家村至金龙湾度假村等乡村旅游环线道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四是在主要景区景点规划修建高标准的人行步道、停船码头、购物网点、停车场、休憩点、公厕、互联网等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提升景区景点公共服务水平。
(五)以转变营销方式为驱动,着力激发全域旅游市场活力。一是改革经营管理体制。推行“两权分离”,即经营管理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模式,将全县景区景点整体打包,交由县旅游投资公司或招商引进有实力、有资质的大型旅游开发投资企业,在黄河三峡大景区管委会、旅游、林业等行政部门的监督下统一进行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为旅游经济发展激活内生动力。二是开发旅游客源市场。对外大力展示黄河三峡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美好形象的同时,加强与县内外旅行社的营销合作,以带入旅游团数量或游客人数为标准,研究制定落实奖补政策,打通景区与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之间的桥梁,通过批量输送游客拉动旅游消费,提高旅游产业经济收益。三是创新宣传营销模式。针对市场需求,制定系统的黄河三峡大景区营销策划方案,大力实施“上下联动、部门联合、政企联手”营销模式,构建广播、电视、报纸、多媒体等传统渠道和互联网、电商、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渠道相结合的全媒体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大力开展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全面提升扩大黄河三峡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