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区利用撤并场镇加快“美丽乡村” 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美丽乡村”,是渝北区全面推进临空都市区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补齐农村短板、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选择。区委十三届七次全委会就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专题部署,并采取以推动“农民聚居区建设”为突破口,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做法,非常必要、非常重要,既符合我区实际,又满足了农村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是一件造福百姓、功利长远的德政工程。渝北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经历多次乡镇建制调整,形成了一大批撤并场镇(即,原乡镇政府所在的场镇),这些场镇曾经发挥了城乡节点的重要功能作用,随着其行政功能矮化、投入减少、公共资源被闲置、历史遗留问题日益凸显,“非城非村”的尴尬地位越来越明显,成为了补“遗忘的角落”。但撤并场镇仍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城乡集散集贸效应,其承载功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仍然是我区农村地区村落的主要聚居区。利用撤并场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不但具有普通自然村落或选址新建村无法比拟的优势,更有利于盘活其闲置公共资源,提早解决其历史遗留问题,是全区建设“美丽乡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区政协主席会通过集体研究,确定了“利用撤并场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课题,由李联铁主席作顾问,周恒丰副主席牵头,区政协信息办、镇街委员小组承办,并会同区建委、农委、国土分局、规划分局等相关部门,成立专门课题组进行调研。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收集资料和外出学习考察等方式,在全面梳理撤并场镇的建设与发展现状和比较分析其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可行性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形成以下调研报告,供区委、区政府决策参考。
一、我区被撤并场镇的建设与发展现状
(一)我区撤并场镇的基本概况1. 撤并场镇形成的历史沿革。渝北区在建区之前,有77个乡镇,经过几次撤并建之后,共形成了34个撤并场镇。其中,1994年-1995年之间,形成了20个撤并场镇(在撤县建区时,将11个乡镇划北碚、江北区管辖)。2003年-2007年间,先后进行了两次乡镇撤并,又形成了14个撤并场镇。
4. 经济发展概况。各撤并场镇居民人均收入普遍高于自然村落,绝大部分撤并场镇具有一定的业态基础。大部分场镇的零售商业商贸氛围较为活跃;部分场镇形成了一定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如旱土场镇的醉美风情葡萄沟初具规模;部分场镇具有发展乡村旅游业基础,如张关场镇拥有丰富洞穴资源,龙门场镇正在开发以温泉为主题的旅游综合体;同时部分场镇内驻有中小企业,如石鞋场镇有长安汽车零配件厂等。
5. 自然和人文资源情况。我区撤并场镇大部分依山傍水、源远流长,人文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如黄印场的明清崖穴、建文帝传说,白云场(垭口)的人文古迹岩穴居、向阳坪古寨、牛草寺寺庙,华秦场的红色文化、佛教圣地华蓥寺,古路场的慈孝文化,梅溪场的临河古镇码头等,又如两岔场有长达13公里的的水利风景区、白岩场的观日出云海资源等。
6.社会治理及社区建设情况。据调查,除极少数场镇因村(居)合并导致村(居)办公场所撤离,绝大部分场镇保留了村(居)办公中心功能,且多数保留了城镇社区管理模式,仍具备较为完整的社会管理体系,社区文化较为丰富,如部分撤并场镇仍保留有秧歌队、篮球队等。
二、利用撤并场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可行性分析
通过梳理撤并场镇建设与发展现状,对标中央、市里建设“美丽乡村”要求,对照我区《“美丽乡村”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发现利用撤并场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与普通自然村落或选址新建村相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一)比较优势。
主要表现在:区位交通、市政设施、人口集聚、商贸集聚、闲置资源利用、产村(社)融合、社会治理等七个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1. 区位交通上有优势。一方面,地理上具有较为合理的辐射半径。撤并场镇一般地处其周边农村的“地理几何中心”,周边村民到场镇大约有半小时的路程,车程约10分钟左右,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同时,这些撤并场镇一般都选在地势开阔平坦的地方,适宜聚居。另一方面,交通条件较为便利。绝大多数撤并场镇都是沿国道而建,一般距离国道都不超过10分钟车程,对外交通联络较自然村落而言更加快捷便利。
2. 市政设施上有优势。对照《导则》建设美丽乡村“六通、六有”标准,撤并场镇基本具备较为完备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据表六统计,撤并场镇的水、电、有线电视开通率达100%。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中,相对自然村落和选址新建村而言,提升完善其市政设施功能,更具“投入少、见效快、利用率高”等优势。
3. 人口集聚上有优势。
一是人口规模相对较大。据统计,撤并场镇的常驻人口数量超过了户籍人口数量,且规模较大。户籍人口超过200户的有12个, 100-200户之间的有4个,50-100户的有10个,低于50户的有7个(中坪、青杠、龙门、秦家、寨坪、广佛、杜家等撤并时间较早)。
二是人口结构相对多元,居住相对集中。据调查,目前自然村落“空壳化”较为严重,留守人员大多数“386199部队”为主,基本上没有流动人口,且散居现象普遍。而撤并场镇相对来说,绝大多数场镇居住有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有一定的青壮年劳动,也能够吸引一部分流动人口,集中成片居住已经成为习惯,便于集约高效利用公共服务资源,形成聚居效应。
4. 商贸集聚上有优势。场镇在撤并之前,或大或小都有集贸市场存在,虽然撤并之后一部分场镇的集贸市场因常住人口萎缩而消失,但大多数仍然保留。据统计,我区撤并场镇目前商业门市面积13.9万平方米。我区35个撤并场镇中,有17个场镇仍然保留农民自发赶场的习俗。撤并时间较晚的场镇在商业商贸业的集聚优势体现的尤为明显,如古路镇古路场,统景镇龙安、黄印场,洛碛镇张关场等,银行、农贸市场、饭店、商店等商业资源较为丰富。
5. 闲置资源利用上有优势。按照《导则》要求,“美丽乡村”建设要本着“因地制宜”、“节约用地”等原则。而撤并场镇被闲置的公房面积达16.5万平方米。如洛碛镇张关场在政府撤并后,办公大楼及相关附属设施用房面积达12000平方米,目前基本处于空置状态等等。如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加以充分利用,在建成成本上,与新选址或自然村相比优势明显。(部分撤并场镇闲置建设用地面积表见表6)表6:部分撤并场镇闲置公房面积表撤并场镇名称闲置公房面积(单位:平方米)闲置资产名称梅溪250.2原梅溪信用合作社、农技站、国土所马鞍14252.4原石龙小学、斑竹小学、天宝小学、药材地、石岭岗原摘菜厂、原马鞍乡政府、马鞍小学学校、供销社、医院、石岭岗关兴5328原老饲养场、自建厂乡镇企业、原政府、供销社、粮站兴发5150原乡办公室、学校黄印200原黄印乡办公室龙安3000龙安中学张关12000政府办公大楼、政府大院合计40180.6
6.产村(社)融合上有优势。产业培育与发展,离不开配套基础设施体系和人口等要素聚集作支撑。目前,我区农村自然村落“空壳化”和产业“空心化”现象较为普遍。绝大多数撤并场镇都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沉淀,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场镇集聚和承载功能,且大部分场镇都紧邻我区正在打造的“一区三带十基地”,只要稍加投入,提升改造和完善,就能够尽快集聚适宜特色产业发展。比如,盛世花都依托多宝场镇经过短短一年的打造即吸引了上百万的游客,极大的带动了周边群众的发展,场镇也可因此得到很大的改造提升。同时,利用撤并场镇在发展产业方面,与选址新建村相比,在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与规划报批程序等方面要相对容易一些。因此,撤并场镇无论与自然村落相比,还是与选址新建村相比,实现产村(社)融合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7. 社会治理上有优势。相对自然村落和选址新建村而言,一方面,绝大多数撤并场镇仍具有较为成型的公共服务、社区治理、市政环卫管理以及治安维稳等体系和模式。另一方面,撤并场镇居民的聚居习惯、文明素养相对较高,对社会自治、共治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对建设美丽乡村的认知度和积极性相对较高。
(二)不利因素。
对照“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和我区《导则》标准,利用撤并场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还有不少差距,且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为:发展规划缺失、承载功能有待提升、场镇风貌杂乱、产业支撑不够、历史遗留问题较为棘手等。
1.发展规划缺失。主要表现为:撤并场镇的发展定位不明确,其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规划缺项,甚至缺失。究其原因:场镇被撤并后,其行政建制被降格为一般村落,各级对其重视程度也随之减弱,其建设管理不再纳入建制镇的场镇管理范围,导致撤并场镇只能处于无序发展、“自生自灭”状态。个别撤并场镇还存在被挪用其用地指标弥补建制场镇建设,出现被“做空”甚至“做无”现象。如洛碛镇太洪场、沙地场等。
2.承载功能有待提升。主要表现为:市政设施功能不匹配、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集聚要素能力下降等方面。究其原因:一是市政设施功能上。不少撤并场镇的市政道路、桥梁、自来水、供电、公共厕所、绿化带等设施毁损较为严重,市政管网年久失修、雨污混流。据统计,近80%的撤并场镇仍没有垃圾收运站,全部撤并场镇缺乏污水处理设施。二是公共服务设施上。绝大多数撤并场镇都缺少银行等金融服务网点和大型商业网点,大部分的赶场仍采取沿主干道摆摊的方式。三是集聚要素上。随着镇政府搬迁、国有机构撤离和一些工厂企业迁建,加之城市“磁场”效应,人、财、物等优势资源被“抽血”,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减弱,有的甚至还出现了“政策性抽血”现象。如,近年出台的相关政策性文件,加强了中心场镇和新建的中心村的建设,反而对撤并场镇未纳入中心村建设范围的,政策投入持续减少,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3.场镇风貌杂乱。主要表现为:房屋建筑总体较为陈旧、建筑立面破损较为普遍且无风貌特色,少部分房屋为危旧房,空间布局杂乱无章,场镇管理无序混乱,乱堆、乱放现象较为普遍,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较为突出等。究其原因:一方面,辖区居民自我管理意识不强,“各人自扫门前雪”和“等靠要”思想较为普遍。另一方面,后续管理乏力。撤并场镇由于没有纳入建委和市政局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范畴,导致其缺乏管理维护和改造完善的资金来源,缺乏专业维护人员,场镇管理维护基本上依靠村(社)干部的“自觉行为”。
4.产业支撑不够。主要表现为:业态传统单一、产业基础脆弱,消费能力大幅下降,商业氛围逐渐萧条、商业功能逐步萎缩等。究其原因:一方面,撤并场镇处于无序发展状态下,其支撑产业发展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也进入了“自生自灭”状态,加之原有的实体产业撤离或迁建,导致产业基础变得更加脆弱,且逐渐趋向“空心化”。另一方面,随着撤并场镇行政建制被降格,导致其集散要素功能和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发展能力逐渐衰减,人气不旺则商气自然逐步散失。
5.历史遗留问题较为棘手。主要表现为:闲置资源产权不清,涉及业主主体较多,盘活使用有些困难等方面。如统景镇所辖龙安、黄印等场镇政府管理机构撤出后,因历史原因,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存在争议,导致盘活利用困难;古路场原国有、集体资产共计3230平方米,因产权不清晰,至今无法使用。据调查,有的撤并场镇的办公楼、政府大院等由于产权不清,楼房无人办公和居住,导致有的楼板开裂,墙体脱落,窗户生锈,院内杂草丛生。通过对利用撤并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优劣势梳理与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恢复重建撤并场镇,采取“市场化运作,整体包装成项目引进业主整体打造”和搞“大拆大建”等方式难度非常大,除白云场镇外,其他场镇几乎行不通。严格意义上讲,撤并场镇介于建制镇场镇和自然村落之间,仍属于“没落的贵族”,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是一个“绕不开、回避不了”的现实。利用其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是短期内“投入相对较少、见效相对较快、利用率相对较高”的费省效宏的最佳选择和途径,是我们“不二”的选择,是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
三、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综合分析和研判,学习借鉴安吉、婺源、文昌等先进地区的做法与经验,调研组认为:利用我区撤并场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即:一是坚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结合,在时间节点上应提早于2020年前完成。二是坚持与两江新区城市规划和我区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避免重复投入、重复建设。三是坚持改造提升与部分扩容相结合,既要加快现有设施功能改造提升,又要为未来留足扩容空间。四是坚持产业布局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有效促进产村(社)融合。五是坚持撤并场镇建设“美丽乡村”与就地城镇化相结合,在建设成效上就是要突出“新型城镇化本质是人的城镇化”理念。经初步测算,若能有效把全区撤并场镇资源利用好,还可以新增容纳约3-5万人聚居。
为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利用撤并场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遵循中央、市委“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对照我区《导则》“五美”标准,本着“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原则,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选点。
1.做到科学选点利用。要本着“当期可利用,长远不拆迁”、“条件成熟的先行推进”的原则,优先选择两江新区规划区以外6镇的“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产业基础好、交通条件便利,资源可利用潜力大”的撤并场镇进行重点打造,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两江新区规划区范围内的撤并场镇要采取分类对待原则,对当期即将征地的不再纳入全区“美丽乡村”建设盘子,对短时间内不征地、当期可利用的,可结合生态涵盖区建设给予适度投入,如多宝、龙门等。
为此建议:在抓好已纳入《渝北区农民集聚区建设方案》中的白云(垭口)等10个撤并场镇建设的同时,再将旱土等15个撤并场镇纳入全区“美丽乡村”建设方案盘子。对广佛等4个因场镇面积及人口规模太小且发展空间不足的撤并场镇只纳入“美丽村落”建设范畴。对太洪等5个因规划整体征地搬迁的撤并场镇不纳入建设规划。(利用撤并场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选点建议方案见表7,利用撤并场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能辐射带动所在村(社)基本情况统计表见表8)
2.科学编制相关规划。要学习借鉴浙江安吉县“不规划、不设计,就不建设”的理念和“整合提升现有资源、完善综合承载功能、突出产业文化特色、保证建设质量品位”的成功做法,海南文昌县“三不一化”(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城镇化)的有益探索,结合我区各撤并场镇的具体实际和独特优势,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编制利用撤并场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为此建议,
一是把利用撤并场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全区“十三五”规划,并作出相应安排。
二是聘请相关专业机构和专家,“因镇制宜”编制好各撤并场镇的人口规模、土地利用、产业培育、市政设施、风貌打造、文化景观设计等专项规划,并做到“多规合一”。区级相关部门要认真统筹好涉及其职能范围内的相关规划编制。
三是各镇政府要发挥其主体作用,利用好自身情况熟、底数清等优势,既实事求是依据各撤并场镇现有的基础条件与规模,又要充分考虑和挖掘其区位交通、人口结构、产业基础、资源特色、辐射带动能力等方面潜在优势,通过科学论证,适度规划和确定包括建设体量、人口规模、产业业态、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筑风貌、公共服务等内容的村庄规划规模,尽快编制一批利用撤并场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综合性实施规划与建设方案,报经区委、区政府核准后,由当地政府自行组织实施,相关职能部门予以大力支持配合。在调研中,调研组与相关镇进行沟通衔接,先后有意向性选择麻柳沱、中河、张关等3个撤并场镇,编制了其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综合性实施规划与建设初步方案。
3.合理规划推进时序。结合全区“美丽乡村”建设总体方案和《渝北区农民集聚区建设方案》,根据各撤并场镇的具体实际,按照“突出重点、分期分批、集中打造、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建议利用3年时间,分示范带动期和全面推进期两个阶段有序推进。示范带动期(2015-2016年)。除完成《渝北区农民集聚区建设方案》中被纳入的10个场镇的建设外,建议增加白岩、黄印、多宝、中河、青杠、永庆、高嘴等7个场镇。其选择理由:如,大盛镇白岩场镇周边有10多家农业产业,乡村村景点10多个,主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正在全力打造3A景区。多宝场镇临近我区重点打造的旅游景区“盛世花都”。中河场镇正在打造“十里荷花走廊”,并以荷花为主题成功举办了首届荷花节,在全市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力,等等。全面推进期(2017-2018年)。重点推进东山、隆仁、马鞍(石龙)、梅溪、华秦、石鞋、同仁、兴发等8个场镇。理由为上述场镇人口集聚效应明显、具备一定的产业发展能力,能够为聚居区建设提供带动作用。同时建议,2018年前完成广佛、中坪、杜家、寨坪的“美丽村落”建设(我区利用撤并场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时序表见表9)。
(二)注重利用改造与新建完善并举,提升综合承载功能。针对目前各撤并场镇公共基础设施因年久失修、无序发展、承载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有待提升的现状,建议采取利用改造和新建完善并举的方式,满足撤并场镇建设“美丽乡村”的综合承载功能需要。
1.加快撤并场镇公共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要按照“美丽乡村”建设《导则》标准,一方面,对现有的公共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改造利用。另一方面,着眼于“美丽乡村”未来建设需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比如撤并场镇普遍缺失的天燃气、污水处理设施等,采取新建扩容加以解决;并按照“基础设施跟着产业走”要求,着眼于撤并场镇建设“美丽乡村”产业发展需要,通过策划包装、规划布局以及储备和启动一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尽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支撑撤并场镇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设施体系。据区城乡建委的调查摸底,目前亟需改造升级公共基础设施的撤并场镇有22个,投入资金约7000万元。为此,建议区政府尽快安排专项资金分期分批进行改造升级,以提高撤并场镇的综合承载能力(部分撤并场镇急需改造的公共基础资源统计表见表10)。
龙安建立垃圾收运系统,改造公厕、供水系统,新建人行道、公交候车亭黄印建立垃圾收运系统,改造公厕,新建公交候车亭兴发建立垃圾收运系统,新建公交候车亭洛碛镇张关道路黑化及雨污管网改造龙兴镇御临场镇基础设施滞后,不能很好的满足当地居民需求,急需整改。茨竹镇
中河改造场路灯,需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场镇缺公共厕所2座,果皮箱数量不足华秦改造场路灯,市政管网老化,急需改造升级寨坪改造场路灯,排污管网急需改造升级,需新建垃圾池1座同仁改造场路灯,市政管网急需改造升级
石船镇麻柳沱街道整修、河道整治关兴农贸市场整修,场镇基础设施完善梅溪街道整修、污水处理设施修建、自来水安装、天然气安装青杠街道整修、天然气开通石龙自来水安装、公厕整改、垃圾箱增设大盛镇
明月雨污分流、场镇绿化、道路改造、街面整治隆仁雨污分流、垃圾站、厕所、街面整治东山垃圾站、雨污分流、街面整治、场镇绿化玉峰山镇龙门安装路灯、管网、化粪池新建及管理资金等旱土点补路灯、管网改造及管理资金等大湾镇
两岔场镇道路损毁严重,新建两个公厕,增设路灯,新建垃圾站1个高嘴3个厕所急需整治,安装垃圾桶,安装路灯木耳镇
石鞋场镇地下管网改造垭口场镇污水处理池建设2.突出重点,建设各具特色的撤并场镇。要依靠政策,在充分尊重居民意见的前提下,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貌、统一特色的要求,对撤并场镇进行综合整治,该拆危建新的拆危建新、该立面整治的就进行立面整治、该进行风貌改造的就进行风貌改造、该完善房屋使用功能的要完善其功能,同时对房前屋后等周边公共环境进行整治。促使撤并场镇环境卫生更加美化、空间布局更加优化、风貌特色更具品位,真正体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乡村”建设理念,从而有效吸引周边自然村落居民向撤并场镇集聚,不断提升其人口承载能力,条件成熟的甚至还可以承担城市人口的疏解功能。
3.加快缩小“数字鸿沟”,着力建设智慧村(社区)。“数字鸿沟”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第四大差距”,加快缩小“数字鸿沟”、建设智慧村(社区)刻不容缓。对此,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目前正研究制定实施缩小“数字鸿沟”行动方案,这对各撤并场镇建设“美丽乡村”是一次非常难得的重要契机。因此,各撤并场镇要充分利用有线电视普及率100%的优势,学习借鉴浙江省安吉县利用“三网合一”技术,通过电视机顶盒实现“智慧云台”建设的成功经验,运用电视机顶盒“操作简单、费用低廉、易于接受”的特点,结合我区正在启动的数字化“三朵云”建设,开发建设“村村看”、“村村用”“村村通”三大云台,发挥撤并场镇的示范带动功能,助推农业现代化、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建设、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转型。一是建设“村村看”平安云台。要在场头巷口、农贸集市、交通要道等重要地段安装高清视频监控探头。并实现全区联网,让居民在自己家中只要一打开数字电视,不但24小时可看清本场镇视频探头的实时监控,还可看清全区其他已联网村落视频探头的实时监控。二是建设“村村用”信息云台。将“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村议”、“便民服务”等栏目整合在“村村用”平台之中。“党务公开”栏目将整合区、镇和村的党务信息,包括党务活动、党务工作任务、党组织人员名单、党组织人员职责等;“村务公开”整合场内企业、综合活动情况;“财务公开”栏目将全村每月财务支出凭证以图片的形式公布,包括村级财务收入情况、村级公益福利支出情况等;村村议”是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将村里的大会放在有线电视中,让每位村民不出门就能知道村民大会的内容;“便民服务”栏目是将“招工就业”、“农商通”“农贸信息”、“专家门诊”、“办事指南”、“交通出行”等项目整合,让村民在家里就能实现找工作、医院挂号等,也能了解到适时的农产品价格、公共交通目前的位置等信息。三是建设“村村通”交通云台。在各村主要交通路况设置摄像头,让百姓在家中电视上就能看的适时的路况信息,方便出行。通过“村村看”、“村村用”“村村通”三大云台的打造,让百姓在自己家中只要打开数字电视,实现信息共享,扩大和延伸农村信息网络的互通、共享,扩大服务范围和内容。据测算,建设“三个”村级云台每个撤并场镇需要安装12个高清视屏监控探头、1套高清操作平台、2台监控电视机测算,每村总投资20余万元。这部分费用可由区财政和镇政府各承担50%,农民不负担一分钱。建议在撤并场镇先行示范并总结经验以后,在全区美丽乡村建设中推广应用。
(三)注重产村(社)融合,加快业态培育。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撤并场镇具备的较为便利的区位交通条件、较为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承接重庆大都市和两江新区的辐射带动,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养老“两大”主题业态。在此基础上,并按照“宜农则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和“一村一品”要求,因地制宜,更加丰富业态,加快适宜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产村(社)融合,并大力支持有资源、有条件的积极争创3A级景区。
1. 大力发展体验式农业。如中河场可依托“十里荷花走廊”发展以观光采摘为主的体验式农业,两岔场可利用两岔水库的优势,发展垂钓休闲旅游产业。
2. 对于靠近农业产业基地的场镇,要在农副产品精加工方面做文章。如旱土场,可以充分利用靠近风情葡萄沟的优势,在葡萄产品深加工方面下功夫,也可以在大面积的葡萄园之上,构建葡萄酒庄、葡萄生产作坊、地下酒窖,发展葡萄籽SPA,红酒洗浴等。既能拉长产业链条、提高葡萄附加值,又能吸纳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
3. 旅游资源丰富的场镇要注重旅游产品的打造。如白岩、张关等场镇,拥有独特的“日出云海”自然风光和洞穴奇观,且旅游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当地镇政府正在做旅游规划,区旅游局也把发展白岩旅游作为重点。
4. 利用场镇废弃厂房等闲置资源引进培育配套加工业。建议各镇政府与区内各园区企业对接,把园区内一些无污染的配件组装引进到撤并场镇,比如把ETC芯片安装引进到撤并场镇;又如发展服装加工、酿酒等加工业,这既实现了场镇居民的增收致富,又减少了企业的加工成本,一举两得。
5. 充分利用撤并场镇网络普及率高的优势,着重培育微商产业。要以区里缩小“数字鸿沟”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我区农产品丰富、物流业发达的优势,通过微商渠道让我区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同时,建议将我区正在开展“三进”(金融网点、电子商务、农资超市)试点工作,重点放在利用撤并场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点上。
(四)注重精准施策,提供政策上的有力支撑。目前,市、区两级出台了多项针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政策,有力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但是“政出多门”,标准不一样,要求不一样,时效不一样,政策整合难度较大,特别是土地和融资瓶颈没有突破,为此针对撤并场镇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出台利用撤并场镇“美丽乡村”建设补助政策,统一标准,统一使用,统一验收,统一监管。建议将生态移民、避险解困搬迁、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危旧房改造补助、新村建房补助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重新核定每人(每户)补助标准(不足部分由区财政资金统一弥补),吸引村民到撤并场镇聚居。区委、区政府统一出台规范性文件,以保证政策的稳定性,以便于农村居民有明确的稳定预期。
2. 将撤并场镇的非农居民危旧房改造纳入农村危旧房或场镇棚户区改造范畴予以补助。撤并场镇非农居民住房危房现象比较突出,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但其非农居民危旧房改造不能享受农村危旧房改造补助政策,这就无法调动非农居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也不利于风貌整体打造。因此建议把撤并场镇非农居民危旧房改造有计划纳入农村危旧房改造甚至是城镇棚户区改造政策之中,给予拆旧建新补助。
3. 给予撤并场镇风貌环境整治的激励政策。各撤并场镇要按照因地制宜、各美其美的原则进行风貌改造,提升整体居住环境。建议区政府按照建筑面积每个平方1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对凡利用撤并场镇建成居民集聚区,经验收做得有特色、有亮点的场镇除享受统一的补助政策之外,还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无,成功创建3A级景区以上的给予一次性以奖代补资金500万元。
4. 按照属地原则授权各镇处置管理闲置资源。撤并场镇各种国有、集体所有的闲置资源,一律由各镇政府负责处置管理使用。村(社)集体所有的闲置资源,由各镇指导村(社)按照统一高效配置资源的要求,进行处置;区属国有闲置资产全部无偿划拨或委托给当地政府进行管理处置;市属单位的闲置资产,由区政府相关部门协调市级单位委托给当地政府进行管理使用。
5. 允许农民建房在本镇范围内合理自由流动。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可打破村与村之间的界限,允许农民新建房屋通过土地复垦选址就近撤并场镇或聚居区,并给予一定的扶持补助资金。对建卡贫困户迁建撤并场镇和集聚区集中居住的,除享受应享受的扶贫政策外,还一次性给予3-5万元的安置补助。对土地流转大户、不再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并自愿放弃宅基地和承包地到撤并场镇建房的,给予一定的优惠补助。
6.给予撤并场镇建设“美丽乡村”方面的用地支持。一方面,要立足其长远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全区土地利用规划中期修编绝好机会,按照“100-200亩/场镇”建设用地指标,调整其基本农田指标,留足扩容空间。另一方面,对引导农民集中建房或居住所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由各镇统一配置调剂使用,支持撤并场镇扩容,切实解决用地难和落户难的问题,推动美丽乡村的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7.给予撤并场镇建设“美丽乡村”方面的投融资支持。建议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要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给予撤并场镇建设“美丽乡村”方面的投融资支持与扶持倾斜力度,有效破解其建设中的融资难“瓶颈”。
(五)注重以人为本,优化美化宜居环境。利用撤并场镇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要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着力宜居环境打造、文化品位提升、“和谐家园”共建和后续管理,不断提高辖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确保其可持续健康发展。
1.在宜居环境打造上,重点围绕生态文明、环境优美、整洁干净的“仪态美”要求,加快实施撤并场镇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的环境美化、靓化工程,突出人性化要求,加大撤并场镇的市政设施景观打造。如,该建休闲广场的要及时修建、该打造标志性景观的要合理进行打造、该植树补绿的要尽快补绿、该净化水体的要尽快实施净化工程。从而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目标。2.在文化品位提升上,要充分挖掘其地域文化、特色文化、传统文化等,注重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加大修复文化古迹和特色建筑保护力度。对有文化积淀和条件的,可借鉴浙江安吉县按照“一村一韵”要求,充分挖掘各村的不同特色文化元素,建立村级生态博物馆或文化礼堂的做法,塑造文化之“魂”和提升文化品位。如,古路可利用慈孝文化传统,建立慈孝文化展览馆;高嘴可挖掘其地域文化特色,建立唢呐传统文化展览馆;华秦可挖掘利用其作为重庆佛教文化发祥地资源,建立佛教文化礼堂等,真正实现“找得到根、牵得住魂、留得住心”的愿景。
3.在和谐家园共建上,重点围绕移风易俗、淳厚质朴、健康向上的“情态美”和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生活安宁的“状态美”要求,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等“村规民约”。广泛开展“示范户”、“好公婆”、“好媳妇”、“好女儿”、“十星文明户”、“五好家庭”、“文明信用户”等创评活动,形成待人热情和善、邻里和睦相处、经营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4.在后续管理上,要始终坚持“三分建、七分管”的理念,积极探索创新撤并场镇建设“美丽乡村”后续管理工作的体制机制,确保“有经费、有队伍、有载体”。为此建议,将撤并场镇的村(居)管理模式统一为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治理一体化的要求,把撤并场镇的基础设施管理维护纳入城镇基础设施统一管理范畴,统一预算、统一管理。同时,对凡新建小区,要积极引导辖区居民组建业主委员会,推行物业管理模式。综上所述,对本调研报告中所建议的撤并场镇,通过利用改造提升,基本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导则》标准,经初步匡算,平均每个场镇约需投入资金1000万元左右,共计2.5亿元左右,其中,市政基础设施部分改造提升约7000多万元,场镇风貌整治部分约需资金1亿元左右,场镇危旧房改造约需资金8000万元左右。尽管区级财政需要投入一定资金,但与新建聚居区相比,至少可节约一半以上的投入资金,是一项既“省时、省钱、省力”又“事半功倍”的工作举措。若能把这些撤并场镇利用好、建设好,不但可以有效解决好全区约1/5左右农民的居住品质提升问题,极大改变我区北部农村面貌和乡村风貌,集聚一大批特色产业,而且可以有效调动广大农民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参与积极性,不断增强其真实获得感、提升幸福指数。同时,更能有效促进全区“三农”问题解决、加快缩小城乡差距步伐,为渝北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