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脱贫攻坚工作补短板的建议

来源: 湖北慈善公益网 2019-12-10

自2018年进入“精准脱贫决战年”以来,扶贫工作难度增加,制约因素增多,扶贫绩效呈现边际效用递减之势,主要有以下短板:

一是结对帮扶方式有待改进。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实施效果较好,干部结对帮扶效果则不明显。目前干部帮扶,特别是对从未接触农业生产、与农村交集较少干部,一般都是采取慰问和接济式帮扶,无法真正和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制定行之有效措施,帮扶工作多流于形式,每月都跑一趟,费力费时却效果不佳。二是痕迹管理繁琐。工作强调过程和痕迹,频繁入户调查,巨细采集数据,反复填写各类表册,而搞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产业等只能见缝插针,与帮扶宗旨和  “真扶贫”工作要求不相称。三是贫困户参与性不足。扶贫工作存在  “跑死县干部、累死乡干部、闲死贫困户”状况,少数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形成  “扶贫政策养懒人”不良现象。四是督促考核频繁。对脱贫攻坚检查、考核、评估统筹性不够,轮次过于频繁,基层部门疲于应付督促、模拟考评,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建议:

一、补齐体系短板。在扶贫攻坚过程中,政府既要通过行政手段动员各种资源、力量参与扶贫,更要打破政府独揽包干扶贫旧格局。要构建  “四位一体”  (政府—市场—社会—农户)  扶贫治理模式,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过程中,应加强整合部门力量和资源集中扶持一个村组,减少干部个别地慰问安抚性挂帮扶贫行为,强化完善部门包村,弱化干部帮户。要提高项目引入或培育产业能力,促使资源优化,尊重农户个性,促进内生动力增长,实现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社会参与、农户配合的扶贫氛围,形成内外合作协同扶贫动力机制。

 二、补齐群众参与短板。通过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让农村社区在扶贫宣传、群众动员上发挥作用,把  “自强、诚信、感恩”教育活动贯穿始终。通过加强贫困人口责任意识和自强自立品性再教育,让贫困人口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参与到扶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在提升贫困群众的脱贫动力同时,还要传授给一些基础性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让他们掌握管用的一、两种技能,让扶贫工作从传统  “授人以鱼”转变到  “授人以渔”的路径上来。

 三、补齐可持续短板。应当破解造成区域整体贫困瓶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和弥补区位劣势;要重点扶持和贫困人口稳定增收密切相关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通过政府牵头,提供政策和项目,企业、合作社提供资金技术,政府牵头引导保险公司为农业企业、农户提供生产保障,因地制宜发展可行扶贫产业,多方参与联动来带动贫困户增收。要强化产业扶持,结合各乡镇优势资源,大力扶持特色手工业、农村电商,着力夯实农户经济基础,积极培养农户致富产业,从长远角度确保贫困户短期能脱贫、长期能致富。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首页
  • 电话
  • QQ
  • 信息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