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脱贫攻坚是国之大计,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是向全世界的庄严承诺,是各级党委、政府的神圣使命。当前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实现全面同步小康,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各级党政干部还需认真行动起来,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困难户的主动参与,才能形成“党政拉一把,自己蹬一脚”同频共振效应。
但在农村扶贫过程中频频出现了“争当贫困户”的现象、存在“贫困光荣”的思想,给扶贫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为探索破除“贫困光荣”思想,营造致富光荣的良好风气,把“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思想,推动扶贫工作持续快速见效,结合当前发展大局,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笔者通过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形式,针对某镇广大村民,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深入调研并形成本报告。
一、当前存在的现象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生,人民群众得到了广泛尊重,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党的温暖进入千家万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四个全面”和“四位一体”战略布局指引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关社会、民生大计,得到全球和全社会的赞赏和好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首要政治任务。
原湖北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曾发表过一篇文章,以巴东县一名贫困户“碰瓷”政府的事为例,谈论了很多扶贫干部“早就想讲却不敢讲”的问题——有少数贫困户抱着“我是穷人我怕谁”“我掐着你玩”的心态,被国家的好政策养得“浑身不舒服”,不如意就去找政府“碰瓷”;有少数贫困户对来家里的帮扶干部很麻木,认为干部比自己更着急,因为自己脱不了贫干部就无法向上级交代。
事实上,不仅是在巴东县,在全国来说这样的问题都是较为普遍的,随着扶贫力度的不断增强,当前的扶贫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最主要表现在部分群众不以勤劳致富为荣,反以当上“贫困户”而沾沾自喜,为评上“贫困户”隐瞒家庭真实情况、相互比穷;有政策规定,护林员、护河员、护路员等从贫困户中推荐,许多贫困户往往为争取这样的“名额”寸步不让,但进来后又干不了事、不愿干事,认为这是国家对他们的照顾,干不干都能享受这些待遇,还有些护林员遇到他人破坏树林苗木不去管,只想拿着待遇不干事,坐享其成。
一些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不足,主动脱贫的积极性不高;部分贫困户“等靠要”的懒汉思想严重,蹲在墙角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认为党委政府的资助是理所当然,心里没有感激之意,还常常不配合工作;有的贫困户不愿意发展产业,政府要求种植经果林、种经济作物、搞养殖时不愿种不愿养等现象严重,对脱贫致富缺乏自信心。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缺乏志气、目光短浅
一部分村民由于长期以来受小农思想影响较深,自私自利、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没有思考长远发展,贫穷的时候“等靠要”,有点积蓄遇上红白喜事就大操大办;还有的一想到是党委、政府的工程就不配合,有的甚至恶意讹诈,提出无理要求,生怕自己错过“发财”的机会。
比如:2015年某镇通过实地调研和市场分析,在某村以贫困户占比不低于20%实行土地连片种植魔芋,项目总投资7万元。为保证项目的有效推行,该镇领导和扶贫干部在土地选址、动员群众、选种育种上做了大量工作,但群众对项目不配合,镇、村有关人员到场带着种、“逼”着种,但他们见空就偷懒,致使魔芋在太阳底下暴晒,没有全部埋进土里。第二年魔芋收成时价格达到3元/市斤,部分贫困户取得较好收益,于是,一些贫困户又来到政府要求种魔芋,但因产业发展有调整,第二年不再种植魔芋,部分村民便传言说当年的魔芋种被政府“吃”了,所以没有种子给他们。
又如:2016年某镇按照2014年财政扶贫资金审批项目,在某社区实施肉兔养殖,项目总投资8万元,涉及19户贫困户。该社区建有肉兔养殖合作社1个,有技术支持和销路保证,养殖条件成熟。但部分贫困户仍以没条件、买不起饲料、不懂技术、没人照看、养兔太臭、找不到大钱、是政府追着养等为理由不配合发展肉兔养殖,导致兔子大量死亡、项目亏损。
再如:2016年和2017年,在政府扶贫中推动的种殖、养殖产业,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贫困户积极性不高,没有主动性,甚至有贫困户认为要求他们发展养殖是在故意为难他们,都存在“贫困了就问政府要低保”,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就是他们幸福追求的榜样,认为有钱过日子就行,对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和思考,只顾眼前利益。
以上三个案例,是笔者在对某镇实地调研过程中亲身经历的,当前脱贫攻坚正处于啃硬骨头的时期,但部分群众和部分贫困户参与脱贫、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然有待提高,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
(二)自身惰性、依赖性强
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不断调整,一些贫困户长期以来受到帮扶,于是形成惰性、依赖性,不思进取,认为不用付出任何劳动就能得到上万元的资金,一些群众看见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中,政府帮群众的住房“穿衣戴帽”,特别是房子在公路沿线的更是“近水楼台”,便都把房子往公路边建,用他们自己的话讲:“你只要把房子做出框架来,政府会帮你装修外观的,因为政府怕上级检查。”连一些贫困户也跟着建,负债累累,越建越穷。又加上当上贫困户还能享受教育、医疗、住房、信贷等诸多方面的优惠政策。所以他们认为有些事不是我要去做、是政府要我做或政府会为我做,这样惰性、依赖性就越来越严重。
例如:某村一贫困兜底户成天喝酒,笔者带扶贫工作站的同志到该村调研刚好遇上他,该村民酒气熏天、歪歪倒倒走过来问扶贫工作站站长给他的低保金为什么没有按时打给他,还说那点钱还不够他的酒钱。笔者看不过去,上前批评了他,并告知他要取消他的低保。那人立刻睡在地上打滚,笔者等一行人感到非常无奈,不禁感慨:这样的贫困户要怎么扶啊?该贫困户在地上滚了一会儿见没人理他便睡着了。
又如:某村李某一家,两口子经常吵架打架、男的成天喝酒,女的也很懒惰,每天上午九点过十点才起床,别人家早起去劳动了,他家却睡大觉享清福,因为懒惰,每年庄稼的收成几乎减半;政府用扶贫资金给他家买了一头牛,刚买来时有四百斤左右,养一段时间后只有两三百斤。笔者听说情况后到他家走访时,看到牛都瘦得快要倒地了,最多也只有两百斤了。李某还理直气壮地问笔者:“别人养牛是越养越肥,我为什么养牛只会越养越小”。但凡听到有人劝他家:不能再这么懒下去了,要勤劳点……之类的话,两口子就说:“怕什么,党和政府不会让我们饿死的。”
这些案例中的贫困兜底户和李某一家“坐、等、靠、要”思想严重,认为戴上“贫困帽”就能“大树底下好乘凉”,懒惰性、依赖性严重,这类人并非不能致富,而是缺乏勤劳苦干的精神。
(三)扶贫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当前的扶贫机制还不够完善,还存在着一些缺陷,漫灌式、必灌式的扶贫机制导致群众出现坐、等、靠、要的思想,扶贫扶出了懒汉,贫困光荣、争当贫困户现象不断出现;而饥饿式、欲望式、奖励式的扶贫工作机制还在进一步探索中。
例如:一些贫困户看着别人有危房改造指标自己没有,就认为不公平,有的申请得到了危房改造的名额,却又迟迟不动工,被镇、村逼紧了甚至就扬长而去、跑外地打工,最后不仅自己没有新房住,还耽误了全镇危房改造的进度,乡镇还要被追究责任。
(四)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方面,一些村干部在贫困户的识别过程中存在优亲厚友现象,造成了群众对基层组织的组织意见很大;另一方面,帮扶干部的工作方法还有待改进,比如一些干部在帮扶过程中只是单纯的填表、拍照、给钱、给物,并没有对政策进行详细讲解,耐心询问贫困户发展意向,没有帮助其理清发展思路,工作方法过于简单。
例如,组织精准扶贫交叉检查,到一些农户家走访时,一问贫困户是否知道自己是当年的脱贫户,帮扶干部是谁,帮扶干部是否帮助制定了他家的发展计划等问题时,有的贫困户回答含含糊糊,有的贫困户甚至一问三不知。不可否认的是,一些贫困户存在不配合的情况,但也说明某些帮扶干部与贫困户交流不够,对帮扶对象所需所想缺乏深入了解。一些帮扶干部除了交待帮扶对象“有人来检查时要说他已经去过家里了”,剩下的只是拍照完成任务,根本没有把相关政策讲清、讲透,更谈不上与帮扶对象建立感情。在实际帮扶工作中,除乡镇自身的干部外,很多帮扶干部也都需要培训学习,要学会做群众工作,不是一访了之,应付了之。
三、几点思考
(一)稳定兜底对象,加大临时救助。
一是要确保兜底对象基本生活得到全面保障。社会保障兜底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道保障线,在惠民生、解民忧、保稳定、促和谐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鳏寡孤独残、智力有问题等人群全部纳入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使困难群众不被饥寒所迫、大病所困、失业所忧、灾害所难,确保兜底对象基本生活得到全面保障。
二是要变整户施保为因人施保。低保问题一直困扰基层,特别是因低保评定产生了不少社会矛盾,影响干群关系。在平时工作中,除了特殊情况的低保户外,其它低保评给谁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因而产生了“优亲厚友”、干部成“坏人”等情况,群众的意见很大。平时工作中,因整户施保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比如一户人家共有八口人,真正符合低保条件的只有一人,其他家庭成员状况良好、有房有车、电器一应俱全,但八口人都进入了低保系统,这样一来,群众自然会有意见。过去一度时期,有的村干部“不好评”,只好让群众轮着享受低保,这样做群众反而还很满意。笔者认为,低保只能保特殊,因人而保,结余出来的资金可用于提高低保标准,同时增加临时救助准备资金。笔者认为,实施好临时救助是一个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法宝,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三是要加大临时救助,减少低保范围内人群。建立临时救助范围指导措施,在群众遇到困难时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消除误会、拉近距离、树立群众的感恩之心。
在对某镇进行调研期间,笔者亲历了该镇对某交通事故遇难者家属、生产生活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村民、发生重大疾病而又不符合新农合报销条件的患者、困境儿童、孤寡老人等进行临时救助后,党政工作取得了广大村民的认可,满意度得以提高。
(二)不断解放思想、探索扶贫新办法
笔者多次提到过奖励式扶贫,就是各级党委政府在研究、计划、制定项目中,下拨扶贫资金时,首先要做好机制上的顶层设计,既要达到扶贫的效果,又要因此提升群众主动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这样才能发挥资金、项目的最大效益。
要想方设法教育群众怀感恩之心,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引导群众自觉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这才是最大的激励效应。
要注重把一部分资金、项目用于奖励村民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积极主动,自立自强的良好行为,并对奖励式扶贫机制中的有关项目不分任务、不下指标,提倡奖励推进,通过市场、资金引导,把群众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由此提高扶贫效益,增强发展活力。
一是要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发挥优势,确定奖励的项目。比如自己出钱建房、自己花钱买牛买猪搞养殖、积极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等主动行为都能获得一定数额的现金奖励。
二是要制定详细的奖励政策,明确合适的奖励标准。比如在规划区域自建房,由组织上提供图纸,建成达到标准的,通过验收后,按照房屋主体外观面积给予一定奖励(在当前农村建房应多提倡建造简易别墅,杜绝千篇一律的小青瓦,提倡新时代、新农村、新建筑),这样既解决了新农村面貌问题又改善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各级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地位就会得到大幅提升;又如种植经果林的,果木成活并挂果后给予一定奖励;再如,某镇针对某极贫村制定了奖励政策:凡是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主动出钱购买牲畜发展养殖的,购买牛一头、猪四头以上或羊四只以上的贫困户,每户给予一定数额的现金奖励……
三是要确保奖励落实兑现。对符合奖励条件的农户,要通过农户申请、实地审核、民主评议、张榜公示等程序评选并召开群众大会兑现奖励,把他们掌握的技术、取得的经验等分享给其他村民,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鼓励更多村民参与到脱贫致富中来。
(三)制定约束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要勇于打破思想禁锢,大胆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扶贫机制,充分培育逆向思维,坚持正面引导和负面倒逼相结合,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针对某镇部分群众存在“贫困光荣”“懒、等、靠、要”思想的现状,该镇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建立机制,增强动力。由该镇党委书记亲自指导起草,在班子成员中认真讨论修改,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在进村入户了解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形成《镇规民约》。该《镇规民约》主要以负面清单的形式确立,明确了镇规民约的目的及意义、范围、执行主体、基本内容、程序等,在基本内容中详细列出了滥办酒席、非法上访、赌博酗酒、违法乱纪、不参与产业发展、阻挠村镇脱贫工作等22条受约束的行为和约束期限,倒逼贫困户积极主动参与到脱贫发展中来,激发内生动力,树立致富光荣的思想,营造感恩奋进、主动脱贫的良好风气,同时也为镇村在解决脱贫攻坚中的困难提供有效帮助。
同时,在扶贫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把“立志”作为宣传、培训、教育的重要任务抓好,充分利用道德讲堂、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等,定期组织村民开展学习活动,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更加注重弘扬正能量,扎实开展好“自立、自强、诚信、感恩”教育活动,引导群众破除“攀比贫困”的心理,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脱贫攻坚群英谱”等评比活动,乡镇应建立奖励专户用于奖励好人好事、脱贫模范、致富能手等,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群众创先争优,树立脱贫光荣的导向,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积极营造感恩奋进、勤劳致富的浓厚氛围。
只有建立起有效的机制,方可激发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扶贫才有后劲。
(四)改善工作方法,充分发扬民主
一是帮扶干部工作方式要转变。帮扶干部和村干部工作方法不能过于简单,不能只是送钱送物,在识别、走访、帮扶等过程中不能只是拍拍照片、走走过场,这种工作方式急需转变。帮扶干部首先要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真心与贫困户交朋友,打破贫困户的心理“防线”,才能深入了解到更多更详实的情况,才便于开展帮扶工作。帮扶干部在识别贫困户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科学和精准,不仅要了解农户生产生活现状,更要深入了解家庭发展历史,评估其发展潜力。另外还要及时进行回访,面对面与贫困户进行交流,做到“耐心听、仔细问”,耐心倾听贫困户对自身贫困有何看法,致贫原因是什么,如何做才能够脱贫;同时还要扩大询问范围,对贫困户的邻居、亲戚朋友、村民代表、村干部等进行了解,确保掌握的情况客观真实、全面准确,在此基础上完善贫困户档案,并逐一进行整理、分析,找出每个贫困家庭的特点,为脱贫施策打好基础,提高群众满意度。
二是要充分发扬民主、确保公平公正。要充分发挥群众、党员及村民代表的作用,特别是在识别过程中要在农户自主申请或村民代表推荐的基础上,通过调查摸底、民主评议来确定贫困户初步名单,经张榜公示无异议后,再确定帮扶对象,积极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加强沟通协调,认真听取反馈、及时纠正错误,杜绝村干部优亲厚友现象的发生,确保选出的贫困户让群众“信服”。
扶贫工作是战略性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关系到国家安全稳定,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当前,我国的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只有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干部的“干着急”是不可能真正帮助贫困户脱贫的。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成都市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时指出: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改进帮扶方式,提倡多劳多得,营造勤劳致富、光荣脱贫氛围。扶贫先扶志,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改变极少数贫困群众坐、等、靠、要的懒汉思想,激发贫困户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是扶志工作的初衷,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在扶志工作中的主流意识。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完善机制,充分调动贫困户参与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有效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好路子,脱贫攻坚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