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我省志愿服务工作健康发展的建议

来源: 海南政协 2018-11-06

志愿服务是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的号召,我国志愿服务活动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3年以来,按照中央文明委的统一部署,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我省志愿服务工作在强化制度、组织、项目和资源四项保障方面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止2017年底,全省实名注册志愿者达80.60万人,是2013年全省登记在册志愿者数的近4倍,占全省城镇常住人口的14.9%(居民人口的8.5%),在全国位于前列。五年来全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达143.42 万人次,服务时长达1474.08万小时;志愿服务内容涉及旅游、社区、文明交通、关爱农民工子女、助残、支教、环保等16个领域。

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志愿服务工作仍存在社会筹资渠道不畅、志愿服务理念的社会认识不足和志愿服务组织长期发展战略意识不强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建议如下:

一、建立志愿服务培训体系,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对志愿者进行前期培训是志愿者提高工作绩效的关键。这不仅能提升志愿服务组织专业化水平,还能让促进志愿服务组织的自我运转、持续发展和社会动员能力符合社会发展、群众需求。建议采用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来对于志愿者进行培训。对志愿者的一般培训主要是指志愿精神和志愿理念的的培训,包括对志愿服务的价值、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者的使命、志愿者的权利、志愿者的义务和志愿者的职责等的培训。志愿精神和志愿理念存在是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前提和基础,也是每个从事志愿活动的志愿者必须具备的。在培训过程中对志愿者的志愿精神和理念进行加强和引导,能够让志愿服务意识得到普及,提高人们对非营利组织以及公益活动的认可,这对所有非营利组织来说都是必要的。对志愿者专业技能的培训,也即特殊培训。对志愿者的特殊培训可以根据岗位来提供培训,即根据岗位需要的技能提供相应的培训;也可以根据服务类型来提供培训,即根据服务类型的需要进行培训。这两种培训方式既可以是面对面的集中培训,也可通过远程网络进行网络视频教育。

二、全面普及志愿服务意识,将志愿服务教育纳入基础教育。普及志愿服务意识,从基础教育抓起。志愿服务的出现是社会走向文明重要标志。建议可以将志愿服务教育渗透到九年义务教育甚至高等教育中。志愿服务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团队凝聚力的教育方式。从小就开始接受志愿精神熏陶,这种根深蒂固的优良精神对一个人的成长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借鉴国内上海、江苏等地的志愿服务先进经验的,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志愿服务教育体系,将志愿服务教育贯穿于每位市民的生活中。

三、加大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建议每年12月5日为海南省志愿者日,每年12月为海南省志愿服务月,集中展示各级志愿服务成果,宣传志愿服务文化,表彰和奖励优秀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主渠道的宣传作用,更要利用好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强大宣传优势,倡导志愿精神,加强宣传频率,加大报道力度,进一步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大力倡导广大市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中去,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志愿者和非营利组织参与的公益活动,使得志愿者在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环境中工作,使得非营利组织在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大环境中持续发展。

四、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的激励保障机制,提升志愿者的社会认同感。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记录办法,构筑全省统一的志愿服务激励制度和配套政策措施,把每个志愿者的公共服务业绩记录在案,促进不同部门、不同社区志愿服务共融,为志愿人员的参与服务、享受激励提供方便。在必要的时候,由社会对做过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提供相应的回报(包括物质或精神上的回报)。如可以开展志愿服务与个人成才,就业等结合的试点。志愿服务达到一定时数的志愿者可以优先使用社区公共资源,在工作应聘时由志愿服务主管部门出具证明给予肯定及推荐,不定期获取文化场馆门票等,引导广大市民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当中。此外通过激励政策鼓励城市流动人口积极参与城市的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如流动人口在城市落户或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可与其志愿服务履历挂钩。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首页
  • 电话
  • QQ
  • 信息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