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问题的建议

来源: 海南政协 2018-11-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海南考察调研时指出:“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省委七届二次全会作出了《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坚持生态立省,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海南的殷切期望,也是海南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实现“三大愿景”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省城镇居民生活配套设施日益完备,然而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粗放无序的状态,占全省常住人口一半的农村人口,基本尚未建立生活污水排放系统,截至2016年,全省2660个行政村中,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大约只有12%,绝大部分村落的生活污水仍处于无序排放的状态。横流的污水破坏着农村的生态环境,侵蚀着海南的绿水青山。本人曾多年在乡镇、区一级工作,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深有感触,就以三亚市为例,谈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问题。


一、三亚市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和处理现状


(一)生活污水产生情况

三亚市现有491个自然村,已接入市政污水管网、建有污水设施(如土地渗滤、生态塘、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等)、已拆迁安置或计划拆迁的自然村只有157个。据测算,尚未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334个自然村日均排放未经过集中处理的污水约3万吨。

(二)生活污水排放方式

1.管渠排水形式。部分农村道路两侧设置盖板渠道,接纳道路沿线居民的污水,渠道顺着地势铺设,最终直排至河道内,对河流水质造成较大的污染。此外,在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排水管网无统一布局,道路建设时未必顾及排水管渠建设,部分居民房屋仅考虑自身利益,紧邻道路建设,阻断排水管渠的通道;已建成的排水管渠也缺乏有效维护管理,长期未进行清捞、疏通,导致排水管渠堵塞严重甚至失去排水功能。

2.化粪池下渗形式。部分农村的住宅建设有三级化粪池,但化粪池没有设置底板也没有设置出水管道,排至化粪池的污水仅依靠下渗解决,对地下水的水质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部分村民靠自家打井抽取未经过任何处理的浅层地下水饮用,饮水安全存在较大的隐患。部分化粪池使用时间长了之后,污水下渗不及时,溢流至地面,黑臭污水污染当地环境。

3.直排、散排形式。大部分农村的生活污水由于没有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村民的生活污水采用散排的形式,卫生间和厨房的污水就近排至住户周边,家庭养殖户的污水排至地面,污水在地表顺着地势排至低洼处,形成污水横溢现象。任意散排至地表的污水,散发难闻气味,滋生细菌和苍蝇,造成“脏、乱、差”现象,严重污染当地居住环境,也影响居民身体健康。

(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市村庄分布疏密不一, 且在农村内部以及村和村之间没有具体的规划,造成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存在项目建设用地、资金安排等多方面的问题,因而尚未能够全面铺开。

 

二、国内案例借鉴


(一)常熟模式

常熟市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监管”为工作思路,着力构建“政府购买服务、企业一体化运作、委托第三方监管”的新机制,被住建部评为“县域村镇污水综合治理示范区”及“城市水体污染治理和水环境改善示范城市”。

常熟市从2008年开始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但是由于统一建设落实不够,各镇及行政村在选择技术和承包商时的自由裁量权过大,造成设施建成效果参差不齐,特别项目早期建设阶段过于看重降低建设投资,导致运行成本较大。

2015年12月,常熟市首推农村分散式污水治理PPP模式,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进行打包,涉及330个村、1.3万农户的生活污水,经营期25年,回报机制采用污水处理服务费支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正常运行率从不足20%提高到90%以上,设施的完好率从40%提高到95%,并已经全面铺开。

(二)雅安模式

 作为三亚市“双修”的亮点工程之一,崖州区雅安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项目通过生物循环处理的方式,不仅解决了污水排放问题,还打造了优美的水系湿地景观,其做法在广大农村中值得借鉴推广。

雅安村位于崖州区东南部,是2005年大隆水库移民安置村,基本农田约830亩,常住人口约1300人,以农业生产为主。雅安村原来产生的生活污水都是通过路边的污水道直接排放,再流入村口水塘积存。由于排水沟易堵塞和水塘封闭等原因,导致污水无法循环流动,村庄污水横流、恶臭难闻。

2016年,雅安村启动了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采用人工湿地+氧化塘的处理工艺。通过排污渠道,将污水收集后,经过隔栅过滤掉垃圾等杂物,再通过调节池调节水位后进入厌氧水解酸化池初步处理。初步处理过的污水在重力作用下循环从沙土中向下渗透,在此过程中,湿地填料基质(即沙土)对污水进行过滤、吸附,生长在基质上的微生物对污水进行分解,湿地植物对污水中营养物质进行吸收,通过生物分解的方式来净化污水,从而使出水水质达标排放。

项目总投资约190万元,日处理污水的能力达到100吨,集聚了低投入、低维护成本、低管理技术要求和高效率、高观赏价值、高生态协调性,“三低三高”的特点。项目建成后,昔日村内污水横流、恶臭难闻的状况一去不复返,村口臭水塘也变成了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湿地公园。

    

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建议


(一)政府主导,统筹规划

    省、市、县(区)各级政府要牵头主导,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全域旅游、产业发展等一系列的规划,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拆迁、棚改等计划,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制定规范化的标准,安排专项资金,利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分步实施,逐步减少和消灭农村生活污水直排污染环境的现象。

(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要充分考虑区位、人口分布、已有设施、未来发展方向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解决:

1.优先纳入城镇管网。对于一些城郊结合部的农村,已建成部分排水管网,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将其生活污水纳入城区污水收集管网,统一转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2、建设区域集中收集处理设施。对于污水量大、易于统一收集的村落,建设收集管网,采用污水治理厂(站)、一体化处理设施、集中式人工湿地等方式集中处理。

3、雅安模式。对于居住相对分散、难以统一收集的村落,应尽可能采用净化槽技术、分散式人工湿地、氧化塘、稳定塘等方式分散处理,例如雅安模式。

 4.水网模式。科学合理安全有效地构建水资源配置、水生态环境建设、水系连通等组成的水网体系,解决三亚水资源分配不均、农村饮水不安全及困难等诸多问题。此外,加强河道治理的同时亦提高了河道防洪标准,确保周边片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大大改善水环境状况。

(三)健全设施,配套制度

对原有化粪池、沼气池建设不规范、运行不稳定的,管网破损、污水池内无水或水量较少等问题,采取设施(设备)维修或更换、管网修复、配套管网建设等措施恢复污水收集系统和湿地处理系统正常功能。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突破口,让广大农村水变干净、塘归清澈,倒逼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方式的转型升级。同时制定相关运营维护管理制度,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后期运行管护的监督、考核工作,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

(四)创新模式,规范运作

借鉴常熟经验,创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模式。根据2017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由财政部、住建部、农业部、环保部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政府参与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的通知》(财建〔2017〕455号)“在污水、垃圾处理领域全方位引入市场机制,推进PPP模式应用”。 通过PPP招商,引入社会资本,与政府出资方共同出资成立项目公司,统一建设和管理,统一标准和质量,负责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的投融资、建设和运营维护。授予项目公司特许经营权,在约定的合作期内,政府采取可用性服务费、运营服务费和污水处理服务费,再加上绩效付费的模式向项目公司支付回报。合作期满后,项目公司将设施完好、无偿移交给政府或其指定的接收机构。同时制定相关运营维护管理制度,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后期运行管护的监督、考核工作,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

(五)产业发展,农旅结合

秉持全域旅游的理念,结合原有的地形地貌和当地特色,将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成一个小型的生态景观项目,有针对性地种植特色经济作物或者发展养殖业,打造绿色生态循环系统,探索农旅结合新方式。

(六)提升意识,全民参与

环境的改善离不开人们的治理和呵护,要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改造为契机,扩大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群众卫生意识,培养良好文明的生活习惯,全民参与生活污水改造治理和其他卫生工作,共同保护好我们的绿色家园。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首页
  • 电话
  • QQ
  • 信息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