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产业结构以促进我省实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和政策导向。2013年7月21日,习总书记在武汉视察时就提出:“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在2016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海南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进而必须注重提升园区产业运营能力。
按照中国社科院关于实体经济的层次划分,实体经济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实体经济,也就是制造业,这是实体经济最核心的部分,可以理解为最狭义的实体经济;第二层次实体经济包括第一层次加上农业、建筑业和除制造业以外其他工业,这是实体经济的主体部分,是一般意义或者传统意义上的实体经济;第三层次实体经济包括第二层次再加上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除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外的其他所有服务业,这是实体经济的整体,也是最广义的实体经济。第三层次实体经济加上金融业、房地产业就是国民经济整体,也就是包括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整个国民经济。
一、我省长期面临产业结构不优,实体经济不强的困扰
2018年是海南建省办特区30周年,建省办特区以来,我省第二产业一直处于薄弱的状况,1988年海南三次产业的构成为50:18:32的“一三二”模式,2010年海南三次产业构成为26.3: 27.6: 46.1的“三二一”模式,实现了“二产超一产”的历史性突破。但是2010年至2016年6年间,第二产业的发展并未有重大突破,2016年海南三次产业比重为24.01:22.29:53.70,第一产业占比再次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变回“三一二”模式。而且,海南第二产业占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海南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不强导致全省实体经济发展总体虚弱。
海南虽然第三产业发展相对快速,但是内部结构不优,同样体现出实体经济不强的特征。海南金融、房地产占比将近30%,远超各个实体经济行业部门。就房地产市场而言,又因为本地有效需求不足而极度依赖岛外需求。据有关机构调查,2014-2016年,海南省商品房的购买群体中,外省籍客户占比高达80.2%。三亚、陵水等东线沿海市县的比例甚至更高。
二、影响海南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一是产业园区的产业运营能力低下。目前海南“由政府主导,对相同或相近产业聚集享受特殊政策而形成的经济开发区”有15个:洋浦经济开发区、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口综合保税区、老城经济开发区、海口桂林洋经济开发区、海南生态软件园、海南昌江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临高金牌港经济开发区、海南东方工业园区、定安县塔岭工业园区、三亚市创意产业园、清水湾国际信息产业园、儋州工业园区、海南中部绿色产业园区、白沙邦溪农林产品(南药)加工与交易基地。其中: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洋浦经济开发区、海口综合保税区和海南生态软件园等4个为国家级产业园区,老城经济开发区、东方工业园和三亚创意产业园等3个为省级产业园区。
2016年底,十五大产业园区规划面积540平方公里,园区工业总产值1875.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96.3亿元。园区招商引资总额411.2亿元,园区实际到位资金仅37亿元,全省没有千亿级园区。此外还普遍存在:园区管理体制不健全,权力与责任不对等,审批环节过多;部分园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高端人才匮乏,企业招工难;园区招商引资存在困难;园区发展思路不清晰,进园企业缺乏关联性;部分园区管理层思想僵化,缺乏基本的服务意识。由此发现,海南现有的园区不论从园区管理、招商引资,还是从产出贡献和发展思路方面,都处于低水平运转状态。
二是本地消费能力为主的发展环境制约。与园区低水平运转状态相应的是海南发展环境的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园区这个载体,而园区的正常运转又高度依赖当地综合环境。海南实体经济不强的背后是当地总体消费水平在全国中处于较低水平。从表1对比北京、河南、青海和海南2016年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以发现海南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足北京市的三分之一,甚至低于青海省的消费水平。(见表1)
表1 2016年海南消费水平与其它地区的比较
地区 常住人口(万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北京 2172.9 110005.1 5.06
河南 9480.0 17618.35 1.86
青海 572.0 850.10 1.48
海南 803.0 1172.38 1.46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三是海南长期以来“输入型”岛屿经济的制约。海南长期存在内贸及外贸“双逆差”。从海南省主要港口货物进出口情况可以发现,海南省外贸与内贸中存在“双逆差”,其中对外贸易逆差最为严重。海南省2017年1-9月份主要港口:进港1433.75万吨,出港417.3万吨,逆差1016万吨;内贸方面,海南省2017年1-9月份主要港口:进港4263.66万吨,出港3998.2万吨,逆差265万吨。这说明海南有限的购买力在全球化时代和互联网时代,还存在极大的购买力外流压力。
由此,产业园区低水平运转,二产薄弱,本地消费市场狭小,这些因素均限制了海南实体经济发展。其中如何提升园区产业运营能力应当是解脱海南实体经济发展困境的关键。
三、对策与建议
(一)发展实体经济既要盘活存量,又要做好增量
鉴于海南产业结构的现状,构建海南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必须下大力气发展实体经济。在综合以上分析的前提下,海南应把提升园区运营能力作为发展的突破口。这既涉及到存量的盘活,又关系着供给增量。盘活存量就是如何把海南现有的十五个园区真正运营起来,而供给增量就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造产业新城,整体导入产业,以技术、市场、人才和龙头企业等多维导入,打开海南产业振兴的新局面。就目前来看,后者显然更重要。
(二)打造产业新城,实现传统地产开发转型
打造产业新城也是传统地产开发转型的成功方向。产业地产是围绕微笑曲线,构建产业价值链一体化的平台,以产业为依托,地产为载体,实现土地的整体开发与运营,可被细分为产业园区、孵化器、特色小镇等模式。目前就全国来看,产业地产方兴未艾,但涉足企业良莠不齐。
在传统房地产市场利润空间收缩的背景下,2017年产业地产的发展迎来“井喷”期。相对于住宅开发的高周转模式,产业地产需要长期的投入,开发难度更大,且涉及融资、开发、服务、招商、产业培育等因素,进入门槛很高。值得警惕的是,在产业地产领域,多数开发商都是“新手”,尚未积累起成熟的运营经验。华夏幸福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引领下,打造智慧生态、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市;以“PPP市场化运作”机制,推动区域经济一、二、三产全面协调发展,从居民需求出发建设幸福城市,并提供完善的民生保障体系。2015年,华夏幸福产业新城PPP模式被国务院通报表扬,其所投资建设运营的固安产业新城项目被列为发改委首批PPP示范项目。2017年7月华夏幸福已进入海南,并建立了海南区域事业部,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应对,争取早日将华夏幸福模式在海南落地。
(三)以特色小镇建设为载体,实现产业融合、产镇融合
为加快推进我省特色产业小镇建设,根据《海南省百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工作方案》(琼府〔2015〕88号)等要求,海南省人民政府出台《海南省特色产业小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琼府〔2017〕56号),确保按照“三年强力推进、一年巩固提升”的时限要求,到2019年底基本完成全省100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任务;到2020年全省100个特色产业小镇在环境、功能、产业、特色等方面更加完善,成为全省发展新的亮点。
坚持产业兴镇是实现海南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其中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整合力量联手打造“产业支撑强劲、创新驱动有力、公共服务完善、综合功能强大”的新型特色小镇。支持本土有实力的地产公司向产镇融合的产业综合运营商转型升级,拉长产业链和价值链,积极参与各类产业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建设。
(四)提高我省招商引资方面的竞争力
当前,招商竞争日趋激烈,我省必须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竞争力。一是组建专业化招商团队,采取信息化、专业化、全球化招商管理模式,对项目实行从接触、洽谈、签约到落地、投产、壮大的全流程、信息化、“漏斗状”跟踪服务,提高招商成功率。二是引进和培育专业化招商企业,采取市场化运作办法,通过政府购买招商服务的形式,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招商的积极性。三是创新招商模式,搭建更多创业孵化平台和企业资本服务平台,既注重招商,更注重育商,既注重改善企业落户硬环境,更注重加强对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多层次的产业投资服务,增强区域招商吸引力和竞争力。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