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品牌农业带动长效扶贫工作的建议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农业增加值1000.18万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24.7%,农业已成为海南重要的支柱产业。2013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农业发展的意见》,省级财政2014年起每年投入1亿元扶持建设品牌农业,在2014、2015两年共扶持500余家农业生产主体建设品牌农业,至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品牌农业企业达到1095家。 但总体来看,海南农业仍处于分散型、数量型、粗放型传统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转变阶段。这个阶段,农民整体素质依然偏低、缺少系统的经营理念、农产品生产过程技术含量低、高投入低产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是制约海南品牌农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农民发家致富的绊脚石。截止到2016年,全省农业贫困人口超过40万人。在政府政策扶持下,海南品牌农业取得很大发展,但是,依然存在有以下问题:
1、仍有不少贫困村品牌农业建设缓慢,难以脱贫。当前,我省已经探索并制定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扶持品牌农业发展的措施、方法、模式等,品牌农业的建设因此得到有序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许多类似于万宁和乐镇琉川村还未整体脱贫的村庄,整体素质偏低、政府引导不够,发展资金不足、品牌农业发展缓慢,整村脱贫成效不大。
2、主导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化。由于农民长期养成的分散劳作习惯,单个农民对产业整体发展的理性不足,资金不足,即使通过政府扶持引导选准发展产业,也难以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
3、长期缺少科技的支撑,难以保障农产品品质的优良性。农产品能否得到市场认可,关键在于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而目前,很多农产品的生产流程,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没有制定严格规范和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使农产品没有统一的品质保证,难以保证稳定的市场需求。
4、营销渠道少、办法单一,难以保持产业的持续发展态势。虽然政府扶持并提供很多营销渠道,如农产品交易平台、电商扶贫工程、志愿扶贫建功新农村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农业企业、合作社以及个体农户中,小部分能够快速上行销售渠道并有效打开广泛的市场空间,但大多数的仍处于自闭单一的渠道上,好的产品难以推上好市场。
5、创品牌意识不强,导致农产品多以初级产品或半成品为主,科技含量不高、溢价不多、盈利过少,难以做大做强。由于农业相关的经营主体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创品牌意识淡薄,在农产品的包装、营销策划上,无法充分体现产品内在价值,加上宣传手段单一,难以开拓多层次市场,制约了农产品的良性发展。
为此,建议:
1、政府建立长效扶贫工作机制。品牌农业的建设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重要阶段,针对仍然发展滞后的地区,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成立长效扶贫工作小组,制定相应考核制度,在扶贫资金上,更多的倾斜到发展滞后的贫困地区,为当地的农业经营主体进行面对面的技术、经营管理、品牌创立、互联网应用等多方面的培训、指导和帮扶,提高他们整体综合素质,使产业扶贫,既能扶智、又能扶贫,既能脱贫,又能不返贫,有效推动品牌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2、政府建立培养农村青年成为创业型人才的有效帮扶机制。提高农民扎根本土发展的能力,品牌农业的建设才能持续发展。政府创建的一整套机制,可以形成合力,更好的强化系统性的教育培训,为创业型人才优化创业环境。在鼓励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积极参与合作社抱团发展的同时,鼓励村委会和党支部积极启用和培养本土青年参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在参与经营管理中,不断学习和磨练,最终成长为助推品牌农业建设的创业型人才,真正达到精准扶贫的目标。
3、政府建立鼓励优秀企业参与扶贫品牌农业建设的有效机制。海南是个农业大省,仅仅依靠政府和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和带动品牌农业的发展,还不足以充分挖掘海南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经营管理的理念是相通的,优秀企业有良好的战略部署能力,在成本控制、品牌创立、标准化生产、开拓市场、承担风险以及社会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具有很好的经验优势。建议政府利用我省品牌农业正处于发展阶段的良好契机,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对扶贫农业项目的爱心企业在税收、信贷、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从政策上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优秀企业参与到品牌农业建设的扶贫工作中来。通过爱心企业的参与和帮扶,真正有效激发农业人员的内生动力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变“输血”为“造血”,确保品牌农业有效持续发展,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目标。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