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来源: 湖北慈善公益网 2018-10-15

2017年4月18日至5月18日,市政协组成调研组,围绕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题调研。先后调研了我市四大产业园区并与园区43家企业代表座谈交流,考察了银川市经开区、吴忠市金积工业园区等10家企业,随后调研组前往陕西宝鸡、河南济源、辽宁抚顺考察学习了三市工业园区建设和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些经验和做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心在工业,工业经济的重点在园区建设。我市目前主要有国家级产业园区2个,分别是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园,自治区级产业园区有2个,即石嘴山生态经济开发区和宁夏精细化工基地。四大产业园区经过从无到有发展,园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2016年园区工业产值已达702.1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值631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78%,产业园区集聚了我市四大产业集群和四大特色产业,园区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全市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撑。


二、工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园区产业规划滞后,特色不鲜明,产业布局不合理。

1.园区规划布局缺乏统筹考虑,发展层次低。为追求短期效益和落地企业数量,忽视了园区企业的规划布局和定位,园区中长期发展规划滞后,定位雷同,缺乏统筹考虑。尤其是经济开发区,只是简单地将原有的工业园区予以合并,合并后规划滞后,任其自然发展,导致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产业缺乏统一性、系统性,结构雷同,土地资源浪费,经济效益不明显。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嘴山生态经济开发区和宁夏精细化工基地主导产业均是电石化工、冶金、新材料和煤化工。三大产业园主导企业类同,没有形成特色差异化发展,存在同质化发展和恶性竞争;四大产业园区操作起点低,尤其是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引进落户的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创新能力弱,产业链短,市场竞争力不强,没有发挥互补作用;园区企业布局分散、产业集聚效应不强,多数以原材料加工和初级、中级产品为主,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低,难以做强、做精、做大。我市规模以上企业主要产品达千余种,其中原材料及初、中级加工型产品就达90%以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产品数量少、品种少,占比不足5%,难以形成区域特色。    

2.园区产业结构不合理。新能源、生物医药、新型煤化工、现代纺织四大特色产业发展缓慢,特色产业2016年园区仅有企业21家,产值47.72亿元(2016年“4+4”产业163家,产值563.6亿元),企业数占比不足13%,产值占比不足8.5%。园区的煤炭开采及洗选加工业,工业增加值占比高达41.9%,高耗能产业占比达到47%,轻工业占比长期在2%左右。倚重倚能的产业结构尚未根本改变,环保压力巨大,节能增效任务艰巨。

 (二)园区企业创新驱动弱,竞争能力不强,管理层次低。

1.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供给不足。一是园区内规模以上企业“零”专利现象严重,多数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偏少。全市87%的有效发明专利由29个重点企业掌握。二是忽视人才培养,园区企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创新人才的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对脱节,产业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短缺。大多数企业没有技术储备、技术研发队伍和研发投入,造成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不畅通。2015年我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GDP比重为0.83%,低于全区0.88%平均水平。全市R&D经费中政府投入占比不到10%,还达不到全区平均水平(21.5%)的一半,研发投入力量不足,影响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2.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一是材料成本高。如我市优质的太西煤资源丰富,但本市不掌控,宁煤神华集团出产的优质太西煤保障自身企业和外省销售,造成我市企业高价在周边省份采购,增加了成本。二是用电成本高于周边城市和地区,无竞争优势。三是财务成本过高。企业贷款大多集中在商业银行,贷款利率高、还款周期短,企业间相互担保现象普遍,一家企业出现还款风险就有可能波及到其它企业,出现财务危机。一些企业应收账款数额高,短期收回困难,造成企业资金短缺,往往通过拆借还贷,增加了企业成本。

3.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服务不到位。多年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投入,尽管近几年自治区政府、市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但投入依然不足,园区“三废”处理严重滞后,道路建设、管网建设、信息化建设、循环化改造远不能适应国家级、自治区级产业园区发展的需要。基础设施不配套、高污染企业众多,造成园区环境承载能力的严重消弱,环境容量趋于饱和,节能减排问题突出。园区服务功能平台建设发展滞后,生活服务功能、医疗卫生功能更是严重缺失,职工的健康都得不到基本保障。

4.园区企业税源流失严重,管理粗放。企业重产值、轻效益,投入产出比差。有些企业两头在外,新税源培育不足,老税源流失严重。企业边际利润低,跑冒滴漏严重,技改投入不足,创新性差,适应市场竞争能力弱。

(三)园区建设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1.缺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相应对策。近10年我市在推进和培育新兴产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集聚各种政策、资金、人才等有力条件,但是,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缺乏 “一对一”的精准策略,大都“一刀切”,导向作用不明显。在产业和市场规划、政策支持、企业转型资金扶持、技改资金投入、税费减免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支持力度。在招商中关注新产业招商,忽视了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方面的招商,引进的大项目少、有实力的大企业更少。

2.园区体制机制不顺。我市产业园区现有的管理体制处于没有财政权、人事权和管理权的“三无”状况。园区干部及组成人员的配置上存在“安置性”,董经营会管理的人员少,园区干部存在能进不好出现象,制约了干事、成事的积极性。园区的分配体制过于死板,没有起到激励作用;项目审批后不能尽快落地,在办理审批、规划、环评、土地等各环节手续繁琐,往往一个环节企业跑多趟,联系的政府相关领导和人员变动频繁,导致一些项目在服务上脱节,服务不到位。园区管委会主要功能与辅助功能倒挂,涉及园区的重要问题都需经市委、政府研究,园区管委会职能作用没有充分体现。

3.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集群带动作用不强。2016年园区规模以上企业192家占全市规上企业85%,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101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仅有12家(10亿-20亿4家、20亿-30亿3家、30-40亿1家、40亿-50亿3家、过百亿1家),企业规模小,规模以上企业呈逐年递减趋势。传统产业中产业链有延伸,但产业链短,产业有集群,但集聚度不高,没有形成大中小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和全产业链,缺乏纵向的专业化分工,导致企业对外依存度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我市稀有金属加工、装备制造、特色冶金、电石化工、煤化工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影响,但至今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企业分散,各自为战的经营模式依然延续。如我市碳素制品在全国占有率达90%,但至今没有形成产业联盟,在产品价格上没有议价权。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违背市场规律甚至低于成本价出售,企业之间恶性竞争,导致价格低迷,致使整个产业发展受限。园区一定数量僵尸企业存在,严重影响了土地使用率和园区发展空间。


三、意见和建议


从目前看,我市的优势产业依然以电石化工、特色冶金、新材料、煤化工、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为主,四大工业园区承载了全部的传统产业,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78%,园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成效将直接影响到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成败,为此建议。

(一) 进一步明晰园区产业定位,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园区的发展是需要长期建设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产业的整合和集聚也需要内外力的推动。这些的前提首先是园区要有一个中长期的科学的总体规划和精准的专项规划做支撑。长期规划需要方向,更需要历届领导班子长期不懈的坚持和助推。一是做好规划,引导园区健康发展。准确定位园区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承接能力,做好园区发展的区域布局,产异化、错位发展,明确各园区发展的优势产业,扶持哪些、限制哪些、退出哪些,通过制定完善园区长期规划、中短期规划和专项规划,引入倒逼机制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二是引导四大产业园区优势发展。园区在产业布局上,要优先安排能够发挥资源优势、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国际竞争力强的重大项目入园发展,要严格控制限制类工业项目入园,留足发展空间,大力发展阳光、环保的新产业。各园区因地制宜培育1-2个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围绕大企业、大项目发展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集群化、优势互补化发展新格局。学习借鉴大地循环、埃肯碳素、宝马兴庆等企业转型升级的模式,走循环化、技能化发展的道路,培育一批关联产业和中小企业,形成“小产品、大市场,小产品、大产业”的发展格局。

(二)精准施策,全面提升园区建设。

1.努力将园区打造成科技创新的产出地和技术人才的富集地。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把资金用在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行业领先的重点项目上,采取项目支持、专利资助、人才支撑等具体措施,鼓励支持传统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通过智能化、科技化,实现机器换人,着力降低人工成本、辅助材料消耗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着重培育一批科技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二是建立人才引进和高精技能人才的培养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国家、自治区、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的格局。审视现有的人才引进、培育等相关政策、措施是否到位,科学评估我市人才流失状况,通过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动态建立我市人才库,确定科技型、研发型、技能型人才标准,实行人才补贴政策,提升科技人才的认知度,更好的为我市创新发展贡献力量。培育和支持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每年通过各产业园区召开产业研讨会、产品推介会等形式,吸引权威专家来石搞研发,促进我市科技创新人才的集聚。三是走“科企联姻”之路。政府牵头、企业主导,各园区结合特色产业,积极与产业相近的国内知名高等院校或研发机构建立研学基地,针对性的在一些领域组建研发团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发挥好本市高校和技术学校的服务功能,因地制宜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如把奖励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资金抽出一部分,用于引导鼓励宁夏理工学院、宁夏工业学校建立与本市产业、专业相对口的学科、试验场所,通过聘请国内外、自治区以及我市各行业专家开展专业研讨、授课、企业实践等形式,提升研发能力和水平。四是推行以人才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模式。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实施一批以高层次人才引领的创新项目,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高端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团队。推进民营企业专业人才的职称技术评定工作,进一步完善技术工人培训机制,形成本土专业技术团队。柔性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针对某个项目,委托科研院所进行研究开发,通过技术成果转让、委托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等方式,解决企业研发人才短缺问题。

2.多措并举,解决园区实际问题。一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协调神华宁煤集团及自治区相关部门做好原材料的供给工作;探索建立区域电网,成立园区供电公司扩大直购电量等形式降低企业用电成本;进一步归类和梳理现有企业收费项目目录,开展园区企业清费减负工作;积极协调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根据传统产业信贷特点,建立企业贷款评估模型以及信用评级体系,提高对传统企业贷款的针对性。二是综合施策,解决遗留问题。园区在建设之初和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遗留问题,园区要进一步梳理出历史遗留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政府应根据职能划分,组成专门协调小组,限定期限,促其问题妥善解决,为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品质。一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等形式参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开发区水、电、路、气、暖、通讯等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固废无害化处置、危废处置、污水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解决企业废渣综合利用和工业污水集中处置问题,加快建设园区循环化体系,提升开发区承载能力。二是重视园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以“两化融合”为动力,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四大平台建设:公共技术和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测试、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的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平台,提供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便捷的人才培训与输送服务;项目孵化平台,提供投资等金融服务、创业导师服务;财务律师等咨询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各类中介服务。三是加大园区生态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吸引人、留住人。抓好园区生态绿化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将园区打造成环境宜居,职工病有所医、学有课堂,吃、住、行方便快捷,功能完备齐全的综合园区。

(三)做好“浴火重生”、“腾笼换鸟”、“无中生有”三篇文章,力促园区产业优化发展。

1.“浴火重生”。一是加快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步伐。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放管服”改革做到位。明晰园区管委会工作职能,构建“权责统一”、“政区合一”的运作模式,应建立园区和属地政府相分离的机制,园区抓经济建设,属地政府抓社会民生,属于园区的事务均由园区独立完成。尽量减少园区管委会分担的社会职能,集中精力做好项目跟进和服务工作,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机制、考核机制,促其项目早日生根发芽。园区所在地的县区主要领导要兼任管委会相关职务,利于工作协调和转型推进。制定促进有利于园区发展的财税反哺机制,建议政府每年返还园区财政税收的10%、新增财政税收的20%,用于园区的发展建设。二是出台强有力的政策,助推园区产业向进细化、集群化发展。通过在人力、财力等方面的高度集聚,鼓励同行业企业之间特别是钢铁、电石化工、特色冶金、煤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在现有产业链基础上,向研发的精细化发展,向产品的中高端迈进;鼓励和支持传统产业中的领军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整合提升,把资本优势、市场优势做大做强,通过技术改造,延长拉伸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升产品附加值等具体措施,形成地标企业、龙头企业、名品企业,带动、压迫周边企业转型升级。对规模以上企业实行清单化管理,掌握和熟知每个企业的特点和需求,针对性提供服务。对优势企业,深化完善“一企一策”, 实行重点扶持优势产业差异化财政补贴政策。个性化地研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发挥龙头企业的孵化作用,催生一批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三是建立产业联盟,提升行业整体竞争能力。政府尽快引导我市优势产业组建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充分发挥其在产业布局、分工协作、技术创新、价格协调等方面的作用。建立政府与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定期恳谈交流制度,及时通报行业信息、交流情况,指导产业健康发展。

2.“腾笼换鸟”。 一是支持园区产业链相近、产品相似的企业之间通过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形成行业整合、集团化发展模式。园区在培育新兴产业的同时确定重点领域,避免同质化竞争。二是大力清理僵尸企业,为园区发展留足空间。继续加大对我市僵尸企业的清理力度,对一些环保不达标、处于长期停产、不死不活的“僵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依法诉讼等措施逼迫其退出市场。对于一些产品没竞争力、没科技含量的企业,要引导企业转变观念,通过技改引入合作发展模式,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3.“无中生有”。一是实施转型升级产业招商与“阳光产业”相结合的招商机制。鼓励全面招商,做好以商招商、重点招商、专业招商,瞄准中国制造、互联网+、中高端产品,引来一批新兴产业,为园区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二是推动园区传统产业与新业态整合。引导企业加快以“生产为中心”向“产品+服务为中心”转变,打造网络采购、产品交易、电子金融、仓储物流为一体的交易平台。三是大力培育工业附加产业。不断壮大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引入专业服务企业,将交通、餐饮住宿、物流、研发、教育培训等辅助产业做精做强。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首页
  • 电话
  • QQ
  • 信息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