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加强对“跑腿公司”的行业监管

来源: 湖北慈善公益网 2018-10-1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近年来“跑腿服务”也悄然兴起。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送外卖、送快递等,还有代为排队、代为遛狗、去医院挂号等等,由此催生出了各种跑腿类的APP或公司。在给群众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行业快速发展也带来诸多问题。

一是业务范围存在“灰色地带”。随着跑腿业务的逐渐扩大,一些APP上开始出现了各种资质代办、黄牛等“灰色业务”,甚至还出现替人上课、代人点名、代人考试等“灰色业务”。
  二是公司资质存在“灰色地带”。目前大部分“跑腿公司”多为“皮包”公司,公司员工大部分也都是临时招聘,很多并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一旦出现问题,从业者和客户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为此,有政协委员建议:

一、将“跑腿”行业纳入监管范围。目前,国家颁布的行业类别中,还没有将“跑腿服务”纳入其中,所以在“跑腿”行业监管上尚处于“真空”状态。建议各级政府应尽快制定出台行业监管办法,明确“跑腿”行业的所属行业、主管部门,对于“跑腿”行业的服务范围、服务资质、运作模式、收费价格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建立起一定的入行门槛,让“跑腿”行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对现有的“跑腿”公司进行摸排整治。在有了监管依据的基础上,建议监管部门对本地的“跑腿”公司进行全面的摸排与整治。一方面是重点审查其业务范围,确保其提供的都是合理、合规、合法的“跑腿”业务,对于涉嫌“灰色业务”甚至“违法业务”的,要立即关停并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对违法用工的监管和惩治,对于行业内违法违规用人的现象要进行严惩。
  三、加快对行业发展的正面引导。“跑腿”行业作为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经济模式,需要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规范。建议由政府规范,引导建立起相关的行业协会,或引入现有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内部的监督作用。可以对行业内部发展较好的企业进行政策上的扶持,树立典型,充分发挥行业“领头羊”的作用。可在行业内部推行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评价工作,并适当扩大对相关企业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通过多种方式,让这个新兴行业尽快步入正轨,良性发展。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首页
  • 电话
  • QQ
  • 信息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