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区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问题和建议
建区以来,区委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一是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了区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扎实开展“四送一服”、联系帮扶企业等工作。二是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三是认真做好“放管服”工作,优化审批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区政务服务大厅及各乡、镇政务服务大厅,全部建成并正常运行。四是落实税费减免政策,2018年减免税费25446万元,今年1-9月份,全区实际享受减免税费4.5亿元。
主要问题:
政务服务效率不高。 一是未能做到“一站式”服务。目前区直36家单位、44个窗口都已进入区政务服务大厅,但仍有不少单位审批事项和审批权没有进驻大厅。依据安徽政务网发布,我区应有882项服务事项进驻政务服务大厅窗口办理,但实际入驻只有448项,还有近50%的事项留在各单位。全区36家单位,全部服务事项入大厅的只有市场监管局等8家。有442项审批事项还是要到各单位去申报审批,致使“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无法实现。二是部分窗口服务“只挂号,不看病”。一方面因区政务服务大厅面积有限,承载力不足,许多业务不能到大厅办理。另一方面是有些部门不向窗口授权办事,审批权依然保留在单位各个股室,审批服务“体外循环”,群众在窗口“挂了号”,还要到单位各股室和分管领导那里一项一项“跑门子”,据统计,真正能在窗口办理好全部服务事项的只有税务局、市场监管局等7家单位,尤其是13家单位共用一个的“综合窗口”形同虚设,企业办事仍需“多头跑、跑多门”,不能做到一站式服务。三是窗口办事效率仍不高。有些部门派驻政务服务大厅的业务人员年龄偏大、业务素质不高,有的窗口人员调整频繁;区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偏低,利用服务平台让资源共享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群众普通反映政府行政审批事项多、审批材料复杂且互为审批前置,有的审批事项,企业需反复多次提交纸质资料,办事效率低。
历史遗留问题难解决。前些年招商引资的一些工业企业,采取“先上马后配鞍”的政策,在用地指标没有批复,土地没有招拍挂的情况下就建设厂房,先行投产。现在土地挂牌后,办理不动产证时遇到了规划、审图、办证等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建设与规划不符的问题,建设许可证,施工许可证涉及到时限问题,消防设施建设时的标准与新标准不同验收不掉等。铂锐厨业2018年底挂牌20亩土地,由于竣工验收、档案验收、规划验收等工作程序多、时间长,至今房产证还没有办下来。为办理这些手续,企业到处找人,托关系,补材料。
“三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企业普遍反映银行贷款门槛高,只认担保抵押物,不认专利、商标、品牌等软实力。贷款缺乏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短、小、频、急”的金融产品。中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小,虽急需融资周转,但难以得到银行的青睐。土地供给矛盾突出。建设用地指标有限,区政府只能把有限的用地指标优先用于大型企业、招商项目,中小企业申请用地指标较难,土地制约问题仍很突出,尤其是农业企业,连基本的生产设施、生活设施用地也难以满足。用工难日趋严重,无论是管理型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普工,普遍存在“招不来、留不住”的现象,主要原因:一是信息不对称,务工人员不能适时了解掌握企业用工信息;二是观念上的问题,六安年轻人不愿在六安务工,乐意出远门务工;三是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一些工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奇缺。
生产经营隐忧多压力大。一是随着国家对环保、安全生产等重视,要求越来越严,很多中小企业面临薄弱的经济实力、落后的生产方式与国家要求企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的矛盾,由此带来环保、安全生产、消防、电力、用工等一系列难题,无论哪方面出问题,都面临停产、停业的风险和压力。二是有的执法人员为免责,执法方式僵硬古板,只有硬度缺乏温度,甚至存在随意性执法,让企业无所适从,挫伤了企业发展信心。三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工业园区仍停留在传统的“三通一平”上,重视修路等工程,地下雨污管网建设不到位,工业危废品处理缺乏统一规划,如滚动轴承厂的危废品没有去处,企业后顾之忧多。
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全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只有23%,超10亿元产值工业企业仅有一家(江淮电机),其他企业体量规模都不大。工业企业中产值上亿且缴税在千万以上的也就4-5家。商贸企业大多偏安一隅,做大做强的能力决心不足。区内房地产和建筑业总体发展不错,但随着市场需求日趋饱和,跨越发展走出去的空间有限。全区龙头企业总体上数量较少、整体实力不强。另外,投资量大、带动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工业大项目、好项目极少,部分企业信心不足,投资意愿减弱。
为此,建议:
强化认识,营造良好氛围。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认识新时代新常态下推进我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思想认识,增强执行本领,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存在难题,不断开创民营经济发展新局面。
落实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出台配套政策。建议区政府结合我区民营经济发展实际,归类整合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实化、细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督查问责,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二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放管服”改革精神,深化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扩大区政务服务大厅面积,力争区直各部门政务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大厅,实现“窗口受理、后台办理、限时办结、前台出证”的审批流程。推进行政审批信息化建设,实现部门信息共享,优化网上审批服务流程,提高窗口人员素质,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让群众“最多跑一次”。三是打造诚信政府。
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要把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加快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发挥政府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每年集中扶持一批科技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产业化优势明显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培育提升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引导民营企业摆脱资源依赖,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产业。
加大供给,强化要素保障。一是破解融资难题。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创新融资方式,进一步扩充区城投、工投等资金规模,撬动政银合作贷款。用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降低准入门槛,全面放开经营领域。解决好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传递不及时问题。协助民营企业对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建立区级再担保代偿补偿机制,专注于服务中小微企业、双创主体等资金需求主体,解决中小微企业缺信息、缺信用、缺抵押等问题。将更多金融“活水”引向民营企业。二是保障土地供给。增强政府土地收储能力、供给能力和管理力度,充分利用土地现行政策,挖掘土地潜力,继续实施整乡村土地集中整治工作,用活土地“增减掛”政策。在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的同时,盘活土地存量,切实解决占地不用、“僵尸企业”等问题。重视解决用地历史遗留问题,建议区政府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好过去一些未批先建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在取得合法用地手续后,规划、住建、消防、房管等部门依法为其办理(或补办)规划施工手续和不动产手续。三是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健全完善人才市场和技术市场,兑现人才引进奖励政策,发挥人才市场平台作用,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加大投入力度,改善职工住宿、餐厅、文化、体育等方面的设施和环境,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引导企业合理确定和及时调整职工工资,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足额、及时支付。
加强引导,提升企业家素质。一是把培育素质高、规模大的企业家队伍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来抓,有计划地对民营企业家开展政策、理论、业务培训等。二是营造尊重企业家的舆论氛围。加强对优秀企业家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的宣传报道。营造尊重价值、鼓励创新的舆论氛围,真正让企业家事业上有底气,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受尊敬。
真抓实干,切实落实帮扶责任。结合“四送一服”,扎实开展“一名干部对接一家企业”方式,走访企业、走访结合“四送一服”,扎实开展“一名干部对接一家企业”方式,走访企业、走访项目要坚持问题导向,着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变“走马观花”为“下田育秧”,贴身服务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对症下药”深入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项目推进、资源要素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