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欺凌,告别校园暴力
近年来,媒体频频曝光各种不同程度和类型的校园暴力事件。无法想象辱骂殴打、强迫脱衣等“骇人”行为居然与理应纯真、正向、健康的青少年联系在一起。校园暴力的发生对于受害者、施暴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乃至全社会都是一个伤痛。反欺凌,保卫校园安全应得到社会各界充分的重视。
从行为心理学看,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建立的过程中,在这个特殊时期,青少年性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情绪情感不稳定,常以自我为中心,较难考虑他人的需要。在这个敏感时期,青少年尤其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正向引导。但事实上,正因上述部分的功能缺失,使得校园暴力事件屡发。
首先,学堂中的法律规则教育缺失。虽然学校课程设置中都有法律知识的教育,但很多学生并没有因此树立法律意识,缺少守法意识和责任感。例如在学校发生学生打斗事件,学校往往从保护学校名声的角度出发,淡化处理,使学生未能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而实质上,严重的伤害事故当事学生及其监护人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家庭、学校教育理念错位。现在的家长和学校仍普片存在以“成绩论英雄”的教育理念,重视分数而忽视德育。由于青少年学生的性格,能力及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分数唯一论”的教育模式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本性,应试教育使得这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常常不被人重视甚至被人歧视。学生在缺乏尊重的环境中成长,并没有形成生命尊严的意识,因此遇到挫折时,容易走上极端道路,例如采取暴力方式处理同学间细微的矛盾等。
第三,家庭教育方式问题。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家庭结构、亲子关系、父母的管教方式、父母对打架的态度等等家庭因素都直接对子女的暴力倾向产生影响。问题青少年的背后一定有问题家长的存在。据了解,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无论是受害者还是施暴者,他们家庭教育方式通常有以下几个模式可寻:一是“以暴易暴”的教育方式,这些家长常忙于工作忽视青少年被关注的需要,对于一些可能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问题常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二是“无条件纵容”的教育方式,有的家长则对青少年过度关注,一些家长在得知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欺负别人孩子或勒索人时,往往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或是根本就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出现越轨行为,认为是夸大其词,根本不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孩子在错误的深渊中越滑越远。三是“息事宁人”的教育方式,有的家长在得知自己的孩子在校受到欺凌后,担心得罪坏孩子后自己的孩子会遭到打击报复,选择忍气吞声,让孩子逃之避之便可。这种缺少正视校园欺凌问题的教育方式,长期以往,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反社会情绪,不少被欺凌者最终演变成施暴者。
第四,受社会风气影响。暴力文化在媒体的频繁出现成就了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学习。一些社会歪风邪气充斥着校园,暴力、色情文化催生了校园暴力。当前一些中小学周边环境依然十分恶劣,一些网吧、游戏厅等不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无视有关规定向未成年人开放,严重损害教学的和谐环境。虽然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法律明确规定禁止青少年接触暴力、色情文化,但实际上没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在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小报小刊、电子游戏中,青少年很容易便接触到暴力、色情内容。
综上所述,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应共同致力防止校园暴力侵蚀青少年的成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注重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一是把法制教育和文化学科建设联系起来,在中小学开设法制教育课程,定期安排学生参与法制教育活动,聘请法制老师以具体的校园暴力案件说法,将其贯穿到教学当中。二是应对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比如身体不让能别人随便触碰、远离陌生人等,危险袭来时学生能够有警觉和防范意识,并且能够懂得紧急情况下如何使自己受到的伤害最小。
二、家庭、学校应建立多元发展的教育理念,不应单纯地以文化课的成绩作为对孩子的唯一评价标准,重视心理健康发展,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应建立正确的育子观,多花一点时间陪伴孩子,密切关注子女出现的异常行为和现象,并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让孩子敢于主动伸张正义,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这一点,无论对于孩子实施暴力的预防,还是对受到暴力侵害孩子的保护,都非常重要。同时,强化父母对孩子的监管责任。对不尽监管责任的父母应予追究法律责任。
四、社会应当为受到校园暴力侵害的未成年人提供救助渠道。受到伤害的学生事后容易出现对学校、老师或同学产生恐惧的心理,这点并非一朝一夕能消除,且在往后一段较长的时间中影响着其成长,严重者的性格、行为都发生了变化,难以融入正常交际。因此,社会亟需为此提供必要的救助渠道。如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在设立的反霸凌免付费电话,提供24小时申诉专线等。另外,加大教育投入,在学校设立社工部,结合教学计划开展在校社工服务,在教育体系中为受害者、施暴者及其家庭成员、教师团队等开展事前预防、事后介入等培训和个案跟进工作,用专业知识支持学校教育发展。
正向文化的宣传引导。大众媒体应把社会的教育、文化和法治联系在一起,运用艺术和科技的力量,用青少年喜欢的手段将最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传递给青少年,加强对青少年给予正向、积极、守法、文明的教育宣传力度。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