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三留守”人员生活生产、社会结构等状况浅析
近年来,双河打造万人集镇城镇化步伐加快、打工经济蓬勃发展,农村人口特别是男性青壮年人口因大量外出而减少,继而产生了老人、妇女、儿童“三留人员”正成为当前农村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双河镇农村“三留人员”的生活、就业等状况,近期, 镇政协统战联络组采取进村入户走访、召开村组干部座谈会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等方式,对全镇“三留人员”的基本情况、生活状况、生产发展、精神面貌、现实困难以及所期所盼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双河镇位于旬阳县东北部,距县城约75公里,辖17个行政村村2个社区,109个村民小组,8291户2.7964万人,国土面积260.6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镇,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村落、农户依山而居,总体分散。该镇曾隶属于旬阳县双河区公所,经过1996年、2003年、2012年、2015年四次乡镇机构形成37个自然村17个行政村2个社区。妇女人数约9190人,儿童人数4300人;其中留守妇女1410余人,留守儿童 462人,留守老人710人,外出务工人员9018人。家庭平均年收入在1.07万元,58%男劳力在山西、青海、山东矿产业、建筑业打工,32%的适龄劳力在深圳、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打工,8%的在本省服务业打工,外出自主经商的占2%,“留守妇女”平均年龄约为37 岁,“留守老人”平均年龄为约62岁, 75%以上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学习生活问题。目前,“三留人员产生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二、三留守”群体生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该镇留守人员,多集中在成家儿女外出务工、祖父母带着孙子、孙女共同生活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一般至少有2—3个留守人员。据不完全统计,像这样一个家庭同时存在留守老人与留守儿童的人员占到留守总人数的 62.5 %以上。
1、经济收入水平低下,劳动强度相对很大。除一小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绝大多数老年人养老保障淡薄,不足以维持生计,需要子女贴补。绝大多数留守妇女劳动强度超大,既要照顾孩子,又要赡养老人,既要操持家务,又要在田间劳作,有的还就地打零工。忙活、重活、粗活均压在她们肩上,即使这样,她们的经济来源还是主要靠丈夫或子女外出务工所得。
2、生活缺乏相应照顾、隔代教育问题突出。留守妇女随着劳动强度的增大,往往精力有限,无法专心于对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老人因身体较差,识字不多,管理孩子力不从心,因此造成一些留守儿童感情上缺乏抚慰,学习上缺乏指导,行为上缺乏约束,安全上存在隐患。
3、家庭氛围严重缺失、精神生活非常单调。由于子女或丈夫常年外出,留守老人、妇女难以享受到亲情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在家庭之外,他们也很难通过其他业余文化生活找到精神寄托,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一些妇女表现出性格孤僻和偏激,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4、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医疗费用相对不足。留守老人中许多人是多病缠身,甚至常年卧病在床,虽然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对住院治疗人员能报销一定比例的医药费,但对于一些身患重病、慢性病需要常年用药的家庭,经济负担仍很重。
三、目前工作
镇党委、政府一直关注“三留守”人员情况,通过妇联、群团组织、计划生育、卫生院等单位开展服务,在金盆、卷棚、鲤鱼等村社区试点开展“爱心妈妈”帮扶制度,建立起“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关爱留守儿童。为给留守妇女儿童营造一片关爱的蓝天,镇上将留守妇女儿童工作纳入民生工程予以精心部署,把解决留守流动妇女儿童问题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成立了“流动妇女工作站”;启动了“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关爱行动”;不定期由妇联、共青团和东区敬老院联合举办“关爱留守儿童亲情新春联欢会活动”;在双河中小学图书室、各村(社区)农家书屋增添了一大批军事、科学、智力趣味等适合青少年青读物,丰富富留守儿童节假日的学习生活;创建了村级“留守妇女之家”、“留守儿童乐园”。与此同时,镇上还发出争做“爱心妈妈”倡议,随之,“爱心教师”、“爱心企业”、“爱心志愿者”、“妇女互助组”等爱心团队相继形成。积极开展“爱心妈妈”帮扶活动,与贫困留守儿童保持长期联系,初步实现关爱阵地全覆盖,截止目前,该镇政协统战联络组通过妇联、共青团、计育站等配合,开展农村“三留守”人员调查、好媳妇好公婆评选、巾帼建功等一系列的留守妇女儿童关爱活动,从各个层面对留守妇女儿童进行帮护、管护、保护、关护,真正架构起有力、有效的服务网络,确保广大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同时高度重视老年工作,每年都积极联系镇中心卫生院、妇联等相关单位组织为老年人进行一次免费体检,并为他们传播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深化“敬老月”活动内涵,使尊老、敬老、助老、爱老在双河蔚然成风,显著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四、建议对策
1、针对留守妇女:一是提高留守妇女的发展能力,鼓励农村妇女学文化、学科技,为有条件的妇女提供上学习、培训的机会。要充分发挥农村图书室、阅报栏的作用,使有限的报刊杂志进入农村妇女的视野,二是要推选一批适合“留守妇女”的致富项目,给予政策优惠,真正使“留守妇女”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增加了收入,三是要积极组建留守妇女互助小组,为留守妇女搭建倾诉、交流、互助的平台,使她们共同面对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共同发展建立相互支撑的人际关系网络,从而增强自信心,提高自助能力,四是要加快地方经济发展,使“留守妇女”的丈夫尽量在本地转移就业,解决部分“留守妇女”面临的情感困境。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扶持已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从根本上减少农村留守家庭,五是要加强对留守妇女维权知识培训,加大《妇女权益保障法》宣传力度,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较为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法律指导,同时搭建留守妇女活动平台,把组织的温暖送给留守妇女。
2、针对留守儿童:一是要充分利用媒体等宣传手段帮助人们正确看待留守儿童问题,改变人们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偏见观念,为维护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要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偏远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投入力度,改善其办学条件、寄宿设施和容纳能力;要充实农村教师队伍,确定专门教师负责留守学生工作,加强农村教师心理疏导能力建设,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针对留守老人:一是要加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贯彻落实力度,加强对农村年轻人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强化子女的赡养义务和责任。积极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对虐待老人、不尽赡养义务的子女和歧视、排斥老人等行为给予曝光,要用社会道德和法律武器维护老人利益,二是要架起亲情时时沟通的桥梁,引导在外子女经常与自己父母保持联系帮助,三是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结合之路,把留守老人的健康问题解决在村、社区。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