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移风易俗 共建美丽乡村
推进移风易俗,提升县域治理能力,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直接关系民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为此,我就移风易俗工作作以下发言。
一、高点定位,凝聚共识显成效
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和移风易俗工作,2016年6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确定在陕西和山东两省开展全国农村移风易俗试点工作;8月,省文明办全文转发我县《关于在全县深入开展“群众说 乡贤论 榜上亮”道德评议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市认真学习、借鉴推广;10月18日至19日,全省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现场会在我县召开;2016年开展道德评议1236场次,评出先进典型1658人,后进典型1242人,县委宣传部先后牵头组织开展十大孝子、集体婚礼、美德少年、十大金牌道德评议主持人等“五个十”评选活动,全县305个村(社区)修定完善了“村规民约”,部分村(社区)“过事送礼”场次减少了三分之二、开支降低了三分之一。2017年元月,县委县政府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表彰为“移风易俗工作先进单位”,“说论亮”道德评议被评为全省宣传文化工作创新奖二等奖,这不但是对我县工作的肯定,也为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操作的旬阳模式。
二、找准问题,坚定信心明方向
虽然我县在移风易俗工作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工作层面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少数单位对移风易俗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待观望,被动应付;二是少数地方对移风易俗研究不够,忽略了群众的情感和接受程度,方法措施不当,效果不佳。三是少数党员干部依然存在变相过事、铺张浪费现象,“火车头”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四是镇与镇之间、村与村之间进展不平衡,部分村规民约操作性不强,形同虚设;五是农民教育没有跟上,部分群众对移风易俗工作心态复杂,既积极拥护,又不愿从自身改起。对此,革除陋习,破除陈规,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形成文明新风尚,必须持续发力、持续推进。
三、制定措施,破解难题树新风
(一)顺应大势,认识再统一。移风易俗工作与县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一强五好”陕西强县目标特别是人民生活好、社会治理好紧密相连,要充分认识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一强五好”陕西强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在工作中同等、同量,同安排、同部署,让精神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二)全员行动,力量再加强。俗话说“风成于上,俗形于下”,推进移风易俗,革除歪风陋习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个部门联合联动,共同发力。要进一步健全县委统一领导、文明委组织协调、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全面落实县十八届一次人代会关于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的决议,将工作任务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整合资源力量,协调推进。
(三)立规修约,措施再精细。要以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基础,制定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约定内容既要体现差异性和地域特色,又要在重要条款上体现一致性、均衡性,如随礼标准、过事种类、菜品数量等,要考虑镇与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的相对平衡,标准一致,达到可操作、易执行的效果。要从严管理党员干部等“关键少数”,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乡风民风。
(四)评先树模,典型再叫响。要精心打造“好人品牌”,广泛开展“好少年”、“好村官”、“好教师”、“好公仆”、“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深入发掘、寻找、推介“旬阳好人”。要深入开展“说论亮”道德评议活动,对评选出来的道德典型、“草根英雄”,要大张旗鼓地表彰和夸赞,通过典型引领持续推动社会风气向善向好。
(五)润物无声,环境再美化。把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作为全民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足做活融合渗透文章,围绕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内容,在街道、社区、村落,建好文化街、文化墙,倡响“3个倡导24字”,营造道德教化浓厚氛围,达到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以文化人的作用。
(六)造势推广,宣传再聚力。从金寨镇权口村郭氏兄弟的修路纠纷,到新华社通稿推广我县“说论亮”道德评议推动移风易俗的典型经验,我们用德化之举推动解决县域治理中的具体问题,用持续宣传推动旬阳模式在中省喊响叫亮,又反过来倒逼社会陈规陋习消弥于无形。为此,要进一步聚力中省主流媒体,加大宣传造势力度,喊响我县这一品牌经验,同时加大道德典型和各镇创新做法的宣传,形成崇德向善的强大声势。
建议:一是全体政协委员要以身作则,自觉从自身做起,从从严管好家属做起,从劝导亲朋好友做起,动员社会民众,转变观念,形成强大的移风易俗氛围;二要将政协委员、工商联人士的婚丧喜庆事宜操办、带头执行移风易俗情况列入履职考核,并作为评先评优、换届选举的重要依据;三要把移风易俗工作与我县即将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以良好乡风民风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