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公益慈善教育做成伟大的事业
10月31日,湖北十堰市竹山县柳林乡一众社会贤达设立助学奖教理事会,6年惠及千余师生,让人欣慰和振奋。
公益慈善教育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常新”就在于公益慈善教育在逐步向专业化、职业化、事业化的维度上不断发现新支点,发明新机制,不再是被动的捐助学生,而是逐步向奖励、资助、帮扶热衷教育、奉献教育、推动教育的教师、家长、社会人士传播和塑造一种崭新的价值导向:无论是受益者还是投资人,都不再拘泥于把公益慈善教育视为一种恩赐,而是将之视为一种挖掘、整合、革新教育资源的动力、手段和路径,由个人身份逐步转向组织,由个人帮扶转为组织救助,推动教育不断向更高、更美、更健康的方向革新和转型。无疑,这是一个公益慈善教育由自发成长为自觉的里程碑。
企业家、社会名流、爱心人士,一旦经济上有能力,都愿意、乐于、自觉地回馈和反哺故土,这是公益慈善教育朴素感恩报恩意识的传统模式。特别是,一旦公益慈善教育有明确的资助和帮扶对象,就更能表现和显露出公益慈善的乡土和感恩特征。作为公益慈善教育事业不能局限于此,更不能止步于此,要把公益慈善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必须突破个体情感的窠臼,打破固有的熟人圈子,超越当事人的感恩思维,从乡土情怀、校友圈子、感恩道德的框架下走出来,把成功、优秀、先进的社会资本和资源,作为一种结构性、体制性、战略性的帮扶力量,支持更多亟需教育脱贫、脱困、脱昧的人成长、成才、成功。无疑这是公益慈善教育良性生态和运维的科学机制。
只有这样,公益慈善教育才能真正回归到教育的本质,让更多的人受益。这不再是纯粹的道德优化,而是一种肇始于道德但是又由道德裂变的公益慈善教育的科学模式和生态。只有这样,公益慈善教育才会更好更高更美地承担起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公益慈善教育必将不再局限于让母校更好,家乡更美,而是要让需要受教育的人变得更有希望和信仰。
竹山柳林乡助学资教理事会对穷困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创新无疑是一个成功样板。可以预见的是,受过这个项目资助的人今后会以不同的方式加入到这个组织,壮大助学奖教的队伍,让公益慈善教育成为一种气候和风尚。这是受益者当之无愧、义无反顾的社会责任。会激励、感召、带动更多的人来加入、壮大和创新这个团队。当然,投身公益慈善教育的人将不仅仅是出生在竹山的人。因为投身公益慈善教育的事业对很多异乡人而言,也是一种温暖和精神的成长,这是他们信仰和梦想的修炼和寄托。
竹山公益慈善教育的探索和创新也刚刚起步,还有很多思考、研究和创造的空间。比如说成立助学奖教基金会,健全公益组织的结构,优化和创新教育观念,拓展和开辟新的资助形式和项目等。这些无疑都是推动和完善助学奖教更趋成熟和良性的机会和挑战。
古今中外的经济史和社会史无不证明,教育的投资是长线投资,但是教育对个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无疑也是根本性的,决定性的、历史性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引导更多的人、吸引更多的资源、创新更多的方法,把贫困山区的教育根系滋养好、培育好、维护好,山区教育才有未来、才有希望、才有后劲。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