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将加速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如果说2003年“非典”疫情刺激了消费互联的发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后,将带来工业互联的奋起。
“如果我感染病毒,希望在中国得到治疗。”
2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召开发布会,刚刚结束中国考察行程的考察组外方组长、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艾尔沃德如此感叹。
“我问他们有多少台呼吸机?他们说50、60台。然后我又问,有多少ECMO(体外膜肺氧合设备)?他们说5台。一家医院5台!欧洲都没有这么多。”艾尔沃德说。
3月4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罗俊杰介绍:“在这次新冠肺炎的临床救治过程中,像我们过去了解的一些设备,比如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P3移动实验室,还有移动的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等高精尖设备都投入到救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加快补齐高端医疗装备短板
“ECMO一响,黄金千万两。”这是很多人对ECMO的第一个认知。新冠肺炎疫情来袭,ECMO屡屡出现在急救场景中,进入公众视线。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我们国家将最先进、最高端的医疗装备不计成本地投入使用,但这背后也显示了我国制造业的一丝无奈。成本如此之高,更主要的原因是我国高端医疗装备制造长期被国外垄断,被人“卡着脖子”。
以ECMO为例,它俗称“人工肺”,是一种医疗急救设备,主要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以维持患者生命,也被称为新冠肺炎重症病人的“终极救命神器”。但这样的“救命神器”,目前全部依赖进口,疫情之下,市场的供给便出现紧张。
在全球范围内,生产ECMO的厂家仅有10余家。国内目前拥有的400余台ECMO大多来自瑞典的迈维柯、美国的美敦力和英国的索林三家公司,而这三家公司是目前全球ECMO设备市场的前三名。
技术的垄断造成其价格的极其昂贵。资料显示,国内ECMO设备价格区间从100万到300万元,均价为165万元,移动ECMO价格约300万元/台。在实际治疗过程中,ECMO设备需要的耗材包每个报价高达3万到6万元,另外还需要持续检测、更换设备、用药等种种费用。据粗略估算,国内治疗费用开机从5万元起步。
中国人的健康权应该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这也对我国高端制造业提出了实质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3月2日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指出,要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
“此次疫情暴露了我国医疗器械高端设备的短板,未来向国产化发展的进程会加速。”中制智库研究院院长新望判断:政策向疫情倾斜,特事特办,利好创新药;互联网医疗、大数据医疗享受流量红利,成为线下医疗的重要补充;老龄社会的到来,医护、护理市场将迅速发育,老年健康产业和医养结合式服务将进入越来越多的家庭。这对相关制造业会起到拉动作用。
窥一斑以观全豹,“大而不强”一直是我国工业发展中的痛点。2018年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的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70%以上的智能终端处理器与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在装备制造领域,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汽车等关键生产线上逾95%的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
中国社科院财经院综合经济研究部副主任冯煦明撰文指出:疫情后,尽可能多地保存和夯实中国制造业的四大优势:一是成本优势,二是产业体系优势,三是人力资本优势,四是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要加快补齐创新能力短板。”冯煦明强调,此外,还要加快补齐供应链能力短板、所有制歧视短板、企业跨文化经营能力短板、国际政策协作能力短板。
工业智能化改造迫在眉睫
延长春节假期、延迟企业复工、交通运输管控……为战胜疫情,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管控措施,这些措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备受关注。
在《财富》全球排行榜中,世界500强企业中约有230家在武汉投资。根据天风证券研究所宏观首席分析师宋雪涛的分析,武汉不仅是中部的中心城市,更是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在电子、汽车、医药等领域拥有成规模的产业集群,一旦武汉的生产和物流停止,湖北之外的一些制造企业可能也会面临断供停产的问题。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已经显而易见,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复工人数不足、物流受限、原材料供应受到冲击,这些都在考验中国制造业的应对能力。
“危”与“机”之间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越是在困难危险的境地,越是可以抓住机会,实现跳跃式成长。有学者指出,2003年的“非典”疫情已证明,制造业在疫情结束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高,制造业占比较高的城市在“非典”疫情结束后复苏更快,或许这就是中国制造业实现自身转型升级的好时机。
3月11日,腾讯研究院等机构联合举办了一场线上圆桌会,就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行了深入探讨。经过这次疫情,不少企业都在考虑,把智能化改造作为未来发展的一大竞争力。业内人士预计,疫情过后,更多行业将加速迈向“少人化、无人化、智能化”,采用自动化、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用工风险。
天泽智云解决方案副总裁史喆认为:疫情中暴露的用工荒、协同困难、大规模集中办公难等问题,也让很多生产厂商有了反思。未来,一些环节会减少人工,替代繁复的工作;协同优化会加强,基于整厂、上下游进行优化,基于对上下游产能的完全认知进行调配。以前企业考虑的大多都是短期替代几个人,当下很多智造厂商会考虑未来的竞争力。
的确,那些已经具备智能化生产能力的企业在这次疫情中的应对成为一大亮点。2月2日,尽管还未到山东省要求的复工时间,浪潮集团位于济南的高端装备智能工厂就紧急复工,生产供国家调度用于防疫的服务器等信息化产品。据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介绍,联想武汉产业基地也已经实现了物料可追溯、电路板焊接的自动检测、生产线安全的全自动监控、整机的全自动出厂测试、厂区物料运输的AGV机器人全自动运输。
宋雪涛也指出,疫情后短期需求受到抑制,制造业库存周期复苏遭扰动,但需求并非消失而是递延。从中长期来看,国内自动化设备需求后置,或将催生旺盛“机器换人”需求。
在天风证券研究所的分析中,工业机器人行业除了长期具备成长性,其国产化空间广阔是又一看点。以汽车为例,汽车行业是外资机器人具备显著先发优势的领域,汽车在海外的发展历史久远,外资机器人在这一行业的经验积累及客户渠道远比本土机器人有优势,本土厂商较难进入该行业供应体系。而在多个新兴领域的机器人应用中,外资机器人先发优势不明显,本土机器人有望借助性价比及服务优势打开市场。
工业互联网发展将驶入“快车道”
这次疫情带火了一些提供移动办公SaaS(软件即服务)的产品,如阿里的钉钉、腾讯的企业微信、金蝶的云之家、华为的Welink、字节跳动的飞书,以及三大运营商的视频会议等。但这些工具主要用于视频会议等通讯沟通及简单的公文处理,无法处理业务协同。
由此,工业互联网在疫情的作用下被推上“风口”。
疫情期间,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快速延展了医用物资对接功能,汇聚各地信息,根据一线抗疫物资的需求精准匹配、拉动生产。如航天云网的“医疗卫生用纺织品防疫物资平台”,将中石化的熔喷布产能与常州、苏州、青岛等地的多家大型口罩生产企业对接,每天熔喷布供货超过5万吨,生产医用口罩超过45万只;服装企业依文公司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派单,带动11家千人以上工厂以及近百家上下游企业复工,稳产率达到 80%以上;宝钢在上海宝山基地的冷轧热镀锌车间,多年来通过利用工业互联网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实现了不需多人值守24小时运转的“黑灯工厂”,保证了疫情期间的高效生产。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工程师刘棣斐介绍,工业互联网具备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功能,能够有效实现资源调度优化和精准决策。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工业互联网相关企业借助网络协同、远程服务、供需对接等优势,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效支撑。
在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看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造成的短期冲击是显著的,但基于中国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巨大的消费市场,以及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在内的信息技术驱动升级,在后疫情时代,以“线上”和“工业互联”为特征的“场景式”变革,通过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势必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强化中国经济韧性。
很多工业互联网公司目前都开始使用各种线上直播,讲解宣传相关知识,而企业主们也以此为契机开始“主动探索”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企业的普遍观点是,目前工业互联网处于发展阶段,政策推动作用大,市场化程度相对不足,工业互联网公司需要积累和探索产品方案及商业模式。
“如果说2003年‘非典’疫情刺激了消费互联的发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后,将带来工业互联的奋起。”徐晓兰表示,此次疫情带来数字化转型的起点或许是消费场景,但是随着转型的持续深入,借助数据、算法、产品、技术,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无缝对接、供需的高度匹配,工业互联网发展将驶入“快车道”。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中国尤其要重视基础设施与基础要素,在徐晓兰看来,从政府角度,作为公共服务供给方,为快速提高服务效率,必然会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和公共服务的数字化转型,而以5G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恰好为工业互联网提供物质载体和技术保障。
徐晓兰认为,当前应加快工业互联网在多领域的应用推广。工业互联网通过对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深挖工业数据资源价值,构建以数据资源为核心的生产体系,推动中小企业生产模式升级作用越来越凸显。
“此次疫情中,工业互联网不断应用于生产制造、物资配置、医疗救治、疫情防控等诸多场景,更体现出了工业互联网在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徐晓兰说。
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特别提出要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网络和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工信部也正在推动部署下一步计划。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余晓晖就此表示:“我相信,这对于中国的工业体系、制造业的升级乃至整个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样的发展也会为中国的制造业赋能,未来面临新的各种挑战的时候,中国的工业能更好地应对各类挑战,能更好地实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