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秭归:“村落夜话”探索乡村治理新路
“朱石路终于通了,管护上我觉得政府应该搞点钱下来,承包给个人。”
“我不同意你的说法。光靠政府不行,自个儿的路还是得自己管,而且要定个方案。”
“参照周边村子,管护方案大致有3种……”
11月21日,国务院扶贫办“四个不摘”主题采访走进长江西陵峡畔秭归县。天刚黑,坐落在半山腰的郭家坝镇熊家岭村,空气里已有了些凉意。农户韩庆斌家堂屋内,两盆炭火通红。30多名村民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商议着。
这是熊家岭村“村落夜话”的现场。县交通局的干部、镇上与村里的负责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也坐在村民们中间。
在秭归农村,历来有晚饭后纳凉、串门的习惯。能不能与扶贫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2018年8月起,秭归在全县186个行政村推行“村落夜话”平台建设,干部群众面对面,商议脱贫致富、乡村治理路子。
熊家岭村海拔300米至1200米,借助独特的峡江气候,上世纪90年代起,陆续发展起柑橘、橙子产业。历经蜜桔、“罗脐”“纽荷尔”,再到如今的“九月红”,眼下,全村900多户村民,种橙的有700多户。这次夜话的主题,即“如何把橙子产业做大做强,实现高质量发展”。
村民提及的朱石路,是一条穿过半山腰橙园的新建路。别看这条路只有1.2公里长、4.5米宽,周边20多户人家可是盼望了10多年才修通。
以前,由于两边“断头”,村民种的橙子无法直接运下山,只能爬坡沿山顶绕行20公里运出山,原本价更优的“低山橙子”变成了果贩口中的“高山橙子”,每斤少卖两角,运费还要多花两角。
“划不来!”家有16亩“九月红”橙园的张邦翠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同样辛苦劳动,以每亩均产橙子6000余斤计算,“16亩地,每年白白损失4万元!”
十几年间,村民发起修路3次,可都因资金、占地、毁树问题无法协调而搁浅。2018年,秭归县启动脱贫攻坚“项目库”,经村民提议,村里决策、镇里审核、扶贫工作队上报争取,朱石路项目入选,上级拨付项目资金25万元。
由村落理事会牵头,大伙与村干部再次坐在一起,讨论路怎么修、地怎么调、不参与怎么办。开了十几场会,问题一件件捋清了。大家定下原则:“谁参与谁受益,不参与不受益。”谁管账、谁负责调田、谁监管项目质量,都由村民自己说了算。短短一个月,田调好了,村民集资12万余元,补足了资金缺口。
“轰隆隆”,7月里,挖掘机在崖边掘出了路基。群众推选的项目监管员每天清晨6点半准时出现在施工场地巡视。一次,监管员发现有一段挡土墙质量不过关,他第一时间上报村里让施工方拆除重建。
11月6日,朱石路竣工。山下通向长江岸边的桐楚路,与山腰绕过山顶通往山外的墓朱路终于接起来了。片区村民出山,可以比原先少走5公里。
半个月后,又一次“村落夜话”,大伙欢呼雀跃,聚到一起,“话”出了人人点头的朱石路后期维护方案:受益村民共同管护,由村落理事长召集,每季度维修一次;若遇大雨损坏,及时维修。
“路通了,咱还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橙子卖出更好的价钱?”围绕产业发展,村党组织书记、主任孙大禄把话题一转。
种橙大户熊仁发第一个站起来,算了笔账:以前种蜜桔,每斤0.2元,经历4代品改,“九月红”批发每斤卖到四五元,“这样看,得不断改良品种,提高品质”。
“柑橘产业发展离不开3个条件:品种、品质和品牌。”镇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农技专家向进提醒大家,不能看什么价格高,就“一窝蜂式”扩大种植规模。不同品种的橙子,对种植海拔的要求各有不同,“要讲科学、遵循自然规律,镇公共服务中心随时提供技术指导”。
今年遭遇干旱,不少村民提到,灌溉水源必须保证。但是,老一辈留下的堰塘,大多荒废了,“如果请挖掘机来修复,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驻村第一书记郑旭接过话,他专门做了调研:全村共有140口堰塘,85口能蓄水;还有40口损坏严重,15口被老百姓私自占用,另有几口因滑坡轻微损毁。
“大伙儿共同动手、共同受益,把堰塘整理好。”郑旭的建议得到村民们一致表决通过。
“水利建设方面,大家要把集体的资产收回来,维修好、管护好,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把橙子种得更好。”镇党委书记余志红提醒,埋头种橙也要多出去走走,对比找差距,多施有机肥,提升品质,一起努力把熊家岭打造成“九月红”专业村。
夜话决议的内容,当场形成了一份《村民公约》,大伙儿挨个儿签字摁上手印。
村落夜话话出了秭归乡村治理新局面。来自该县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像这样的村落夜话,全县已开展2300多场次,收集问题和建议2.5万条,“疏导情绪、破解难题,坚持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改进了干部作风,密切了干群关系。”秭归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勇说,村落夜话这一新平台,激发了村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参与村庄治理的智慧与热情,“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正在形成”。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