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感恩!“中国劲酒”会走下坡路吗?

作者: 尤庆南 【 转载 】 来源: 今日湖北网 2017-05-15

引言“你认为劲牌公司不会走下坡路吗?去年开始我总是有些恐慌!”一个劲牌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如是说。这句话真的是震惊了我,他原来对“劲牌”是那么的充满信心,应该说是充满爱,而我这个和劲牌公司交流、合作了快十年的观察者,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一直都是仰慕着劲牌,只看到了劲牌的伟大!如今,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1985年劲牌公司销售额近500万、纳税140多万;…….

2003年劲牌公司销售额4.62亿元、纳税8503万元;…….

2014年劲牌公司销售额突破75亿,纳税突破20亿元;

2015年劲牌公司销售额84.99亿元,纳税23.34亿元; 

2016年劲牌公司实现销售收入92.15亿元,纳税25.01亿元;

2017年,公司已提出双百亿计划,未来要实现保健酒和白酒的销售额均过百亿。

 

01.jpg

 

有人预测,很快,劲牌公司的销售额会到100亿。

创立于1953年的  “劲牌”,历经六十多年发展,现已成为一家专业化的健康食品企业。“劲牌”是劲牌有限公司企业品牌简称,中国保健酒的领军品牌。

 一直以来,劲牌公司作为湖北省最优秀的民营企业,一直神一样的存在着,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她会是躲在一个小县城里。劲牌是一个奇迹,每年我都会去劲牌公司很多趟,她是我的一个谜,我崇拜着她,更观察着她。

劲牌的成功,大家都看得见,上面也有数据。但她会失败吗?我想没有任何企业会永远辉煌下去,她的成功是因为“人”,我想失败也离不开“人”。

劲牌公司董事长吴少勋先生也深知“人”的意义,他曾说:“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人力资源机制,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以及劲酒的广告语:“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哟”,都在说明劲牌对“人”的重视,对内关心员工,对外爱护消费者。 

在成功的路上,关于人,我想具体写写三个人:总裁吴少勋、营销副总裁王楠波、劲牌人(一线的员工),是他们造就了今天的劲牌。


吴少勋,今年61岁、大冶首富(可能也是湖北首富)、军人出身、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身价最高的酒老板。

 

真好学

关于他的小事情。曾经有个去大冶投资的商人说:“我来大冶投资的原因不是因为市委书记,也不是因为大冶这个地方有多好,我只是觉得这里有一个我很敬佩的企业家吴少勋,他在这里,所以我来了”。足见吴总的影响力和人格魅力。

吴总这么多年还保持着一个好习惯,随时带着“纸笔”,无论你是谁,只要你讲了一句他认为有用的话,吴总就会很认真的记录下来,然后去推敲、执行。其实吴总的这个小动作一直感染着我。

 

有坚持

吴总曾多次公开表示:“在我的有生之年,我们劲牌公司不会上市,我本人也不会移民。”表达了他扎根祖国、务实做好企业的决心,但对于不上市这个事,很多人有不同意见。

吴总一直对劲牌人讲:“做公益就单纯做公益,不要和营销挂钩,不要那么功利!”这一点,我有较深的体会,劲牌营销中心及很多媒体也一直想把劲牌的营销和公益关联起来,但都被吴总坚决反对,我听过多次这样的话:我们董事长坚决反对利用公益去做宣传推广。

 

不着急

曾经也有多个大的酒企向吴总抛来橄榄枝,希望被劲牌收购,但都被吴总拒绝,吴总一直坚持再做稳一点、再做扎实一点,先做好自己,莫贪大、莫着急。“能快就快,不能快就慢,哪怕是零增长、微增长甚至负增长,都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企业的存在、发展是健康的、可持续的就行。”吴总说。他始终秉承的一个理念,认为“慢即是快,少即是多”。广告语“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哟、少喝一点为健康”,我想也离不开吴总这种“少一点”的智慧。

“打基础,谋长远,劲牌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经常听到原湖北日报经济部主任熊家余老师这样评价吴少勋。

 

重品质

“把产品做好是企业的第一责任,质量安全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也是我们担负的重要社会责任! ”这是吴少勋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吴少勋对于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奠定了整个劲牌的行事基调:企业发展,质量先行!首抓产品质量是所有人公认的劲牌成功的基础。

 

爱人才

劲牌的员工食堂,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企业食堂,健康、营养、丰富,吃的菜都是可以溯源的,劲牌大包一直被很多人称赞着,吴少勋关心员工总是落实到细节里。通过武汉大学黄敏学教授的口中,我也得知了吴总对于人才的重视。

吴总的故事还很多,比如很多人津津乐道的“首富开桑塔纳”…….但通过这些小事,我们最容易了解到吴少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理解劲牌能那么“劲”的主要原因。


03.jpg

王楠波,70后,分管劲牌公司营销的副总裁,典型的大冶人,豪爽、直率、专注。

 

慧营销

王总曾说:“宁让市场卖个欠,不让市场卖到厌!”关于他的故事我只讲一个:“曾经有个全国知名酒企(时年销售额不比劲牌少)的老板对我说:庆南,我真的很佩服劲酒,那个搞营销的王楠波太牛了,小劲酒每天的销售量那么大,但他们始终能保持劲酒的库存量不超过一周,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就是邀请我们去参观学习,我们都模仿不了,佩服佩服。现在推得很火的毛铺苦荞酒,也像疯子一样,暴风雨式的袭来,不得了啊!”一个让行业竞争者如此评价和钦佩,王楠波对于劲牌的意义可想而知。 


真自信

针对劲牌公司坚持“自己产的酒,自己先喝。”以及劲牌人“以身试法、拿自己生命开玩笑”的作法,王楠波总是很自豪的对外感慨:“我们做食品行业的,要让消费者放心,最有说服力的就是自己生产的酒,自己先喝,自己愿意喝。如果每个食品企业都做到这一点,那么所谓的食品安全问题就会改善很多。”我想王总裁能把酒卖得那么自在和得心应手,正是因为有这种自信:“我们经常邀请同行业的朋友来公司参观,让他们零距离接触我们的生产车间,也不吝分享经验,我们希望整个行业都重视产品品质,但有些东西是一种理念造就的,我们劲牌的正文化就是这样的一种理念”。

 

04.jpg


劲牌人,很多机构及媒体都做了评价,我觉得也是客观的。

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3、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

4、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但是这些评价也还是不够“生动”。我要讲我那些年的“耳濡目染”,正是这些普通的劲牌人,让我发自内心的去佩服这家传统企业。我接触了劲牌公司各个层面的员工,从一线员工、中层管理干部到总裁,我总是“想方设法”成为他们的朋友,因为他们的口中会有一个真实的劲牌,我总是想去窥探多一些讯息,而我却只发现一个现象:“从上到下都说劲牌公司很好,这种“好”是具体的、是走心的,他们会亲口说公司的文化很好、福利实在、归属感强、学习机会多,能在劲牌公司上班会感到很自豪,就像当地的孩子到大冶一中上学那样的自豪”,这样的一个现象真的是感动了我,他们表达得那么真诚,眼神里没有任何虚晃。这么多年,做过财经新闻的我,接触过那么多的企业,听到了太多员工私下对企业的抱怨,尤其是中层干部及员工的抱怨,而劲牌,是我唯一没有听到抱怨的,并且个个都精神饱满,意气风发,真爱着他们的企业。我真的不知道这家企业是怎么管理的,也许是企业倡导的“正文化”起到了作用吧。在这些员工的感染下,在我的生活里,我便容不得任何人说劲牌的不好,虽然我只是个外人。

以上说的是劲牌在“人”上的成功,也造就了整个劲牌的伟大,但是我们今天重点要讨论的是,不是劲牌的成功,而是劲牌会继续辉煌下去吗?会走下坡路吗?劲牌的“人”出现问题了吗?

 

1494769705669187.jpg


从去年开始,和劲牌公司在做一些深度接触,我再次想通过各种渠道去综合了解这家辉煌了“多年”的民企,如今的我对这家公司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尤其在“人”上,不知道这些现象是好还是坏,我只是做个陈述。 


有惊慌

在和劲牌发生业务的短短几个月里,和我们对接同一个事情的人,就调整了几次。我在想劲牌的人事调整怎么这么频繁,其他的部门是不是也一样呢?这些人的心态是什么样的呢?所有的频繁调动都会带来恐慌,据我所“暗访”的数据显示,调岗在劲牌是常态,这些频繁被调岗的人,做事已经没有创新和动力了,按部就班完成既定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甚至有很强的危机感,谋求新出路的思想都在迸发。某人曾向我感慨:“原来稳定是那么好的一件事,又调岗了,新业务的熟悉就耗费了我好多的时间和精力。我在思考离开劲牌后,我还能做什么。” 


有抱怨

从去年到今年,我发现很多劲牌人变了,没有了那曾经的自豪,我曾向某位经理说:“好羡慕你们啊,工作稳定、待遇高!”

“我们的工作强度有多高,你哪里看得到啊,像我们这种强度是其他酒企不敢想象的,我们的收入也不像你们想象的那么高,根本不能和其他公司比。公司是很有钱,这些年公司也花了很多钱做公益慈善,但对员工的福利没有什么提高。难道就不能少些对外的公益而多些对我们的关心?”某经理略有抱怨的说。

关于劲牌人很辛苦这件事,我是有很深体会的,去年,我们给劲牌提交一个推广方案,某经理经常是凌晨12点多发修改意见到我邮箱,早上七点多再发个短信给我:“我已经把修改意见发你邮箱了!”这种情况不是一次,是多次,说明劲牌人确实是辛苦,时间都是靠挤、靠少睡觉,都在透支的状态下工作着,不过我一直被这样“敬业”的员工感动着。

 

1494769721102759.jpg

 

频离职

“某某刚刚也离开劲牌了,被拉入了我们这个群。”前不久常听到一些离职的原劲牌人说这句话。

我好事的问:“什么群啊?离职很普遍吗?为什么离开这么好的公司?”

“离职劲牌人的群,最近离职很普遍啊,这一周就离职了好几个中层管理者,目前我们群里有300来人了吧,都是离职的,公司在改革,很多方面都在变化,我们也想找些新的机会,互相通报下近况,相互温暖下,在劲牌确实太累了,我们也年纪不小了。”

“去其他公司容易吗?”  我问。

“不难吧,像我们这样的,到其他同行公司,随随便便就可以当个高管,工资翻倍,劲牌为其他酒企培养了很多人才,劲牌公司不愧是酒行业的黄埔军校,都是铁军。”

“离开后你们都有联系?”我很好奇。

“毕竟信息都是通的,谁离职了,大家都清楚,一般离职后几个小时内,就被拉到群里了,可以交流下动向和共享资源。”

“离开劲牌后,怎么面对劲牌?”

“大多数都对劲牌心怀感恩吧,毕竟是劲牌培养了我们,不忘恩,出来后,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不说劲牌的不好。”有些伤感的回答。

 

再创业?

我所熟悉的好几个劲牌人都“下海”了,成了劲牌公司毛铺酒的经销商,完全改变了自己的角色,不知道之前的工作是否可以很好的交接?还有,劲牌公司勇担社会责任,大冶人当年发财致富主要靠的是矿产资源及矿产相关生意,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矿这个行业在萎缩,现在劲牌公司提出新的大冶人致富计划,鼓励大冶人通过毛铺苦荞酒来创业,主要是做经销商卖毛铺,以此作为大冶新的发展引擎之一,一个企业的这种担当让人敬佩,但不知道是否暗藏隐患。

 

有固执

“我觉得能和大企业合作,对于我们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能让我们这种小公司快速成长,而为劲牌服务,无疑会让我们公司很快、很好的成长。我们一直最想的是和劲牌这种有担当又牛逼的公司合作,但是启动合作后,太“苦”了,要赚劲牌的钱真的不容易。”一个和劲牌合作过的杂志朋友前不久和我说。

“和劲牌合作,合作框架的讨论和审核要经过很繁琐的流程,要有五六个以上的部门审批,严谨但容易错过时机。刚开始,我们所提的创新和创意,可能对劲牌的发展是很有益的,也是基于这种创新点,彼此才有机会坐下来谈合作,但在多轮谈判后,我们因为想要拿下项目,就一步一步的妥协自己的计划,按照劲牌传统的模式性要求改动方案,最终我们只是按照劲牌的思路去执行一个事情,已经没有我们的创意在其中!”某头条朋友吐槽。

 

“有些细节更是搞人啊,新版本ppt才能更好的展示我们的方案,当我们把ppt方案发过去后,而劲牌还在用老版本的软件,就要求我们重新弄,后来看了劲牌公司的模版,发现他们的ppt软件已经好几年没有更新了。”

“当初我们去提交的方案里会介绍一些最新的推广方式,比如直播等,劲牌公司工作人员会对你说:我们公司不用直播这些方式!听后我们只有改方式,但是没过多久,你就看到劲牌人发了很多宣传劲酒的直播,原来他们是用的。”

……. 


抓未来

劲牌公司(中国劲酒)抓不住当下的年轻人,可能就没有未来,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到了某个年龄他们就会去选择中国劲酒。年轻人现在不喝或者不了解,未来接受的概率也会越来越低,互联网时代,可以代替的产品太多。

劲牌公司一直也在思考怎么打入年轻人的市场,尤其是怎么把劲牌的文化注入到年轻人的内心里,先给年轻人一个感官上的认知,至少让年轻人明白劲酒的理念。

 

1494769734640269.jpg

 

这些年劲牌公司做的公益活动“劲牌阳光班项目”,让很多学生知道了劲牌并发自内心的感恩劲牌,我身边就很多这样的“同学”,这是我见到的最纯粹、最接地气、最扎实、最持久、最动人的企业公益项目,这个项目其实报道的不多(吴总不喜欢将公益和营销挂钩),但我相信这些被“关爱”过的同学及他们身边的人会对劲牌有一种情感,越纯粹,越铭记,“未营销”也许是最高的营销。

劲牌推出过一个年轻人的产品:欢度(年轻就要欢度),主打年轻人市场,现在下架了。

客观的来说这次的劲牌年轻化尝试是失败的。关于劲牌怎么做年轻人市场,怎么走入年轻人的内心,聚焦到这款欢度酒上,我们也做了一些调研,抽样了11个武汉高校的239人,我们发现了一些表面问题:口感不好、包装老土、不懂消费者…….

深入分析后,我们发现:劲牌坚持做高品质的产品,但是在营销上用的还是“中国劲酒”的传统思维,劲牌人的固化思维。

劲牌要给年轻人一款健康的、高品质的欢度。所以这款产品是以劲牌人为中心制定的,而现在的年轻人是以“我”为中心,劲牌公司卖的是“劲牌的欢度”,而年轻人要喝的是“我的欢度”。


1494769761103964.jpg


“我的欢度”应该有我的特点和思想,彰显我的个性,劲牌一味的强调品质、健康,可年轻人最不关注的就是“健康”,年轻人说:青春是用来挥霍的”。如果劲牌公司真懂得了年轻人、尊重年轻人,放下了大企业的“傲慢”,真听消费者的心,“年轻人的新欢度”将会把劲牌带向新高度、美未来,因为她多了其他公司所不能提供的高品质,即建立在“懂年轻人”基础上的高品质。

可惜的是,劲牌年轻化战略、抓住“年轻人的心”方面不足(后面会全面整理及深度分析后呈现出来)。

 

当员工对自己的公司由赞叹变成抱怨,是不是其中发生了什么误会?“人”是公司的根本,在对劲牌公司29名离职人员及27名在职人员进行非正式调研后,我们发现了很多古怪的现象和问题(后续推出)。

经济学家总结,走下坡路的企业都有几点特征?: 1、调职频繁、内斗不断;2、员工离职率高;3、抱怨多,民心不稳。4、因循守旧,朝令夕改。

令人欣慰的是,劲牌人坚持抓产品质量的思路从未改变,并且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的管控,力争做到最极致的好产品。

祝福劲牌!

 

作者:尤庆南

湖北首支跑步公益基金(劲跑基金)发起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互联网+农业”发展研究所  执行所长

武汉莫着急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总经理







0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首页
  • 电话
  • QQ
  • 信息
  • 留言